唐、宋、明(前期),以博大的胸襟,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有力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交往示意图(如图)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什么社会现象?据材料一,指出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目的地。(写序号) 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海上丝绸之路》 (2)据材料二,指出唐中后期海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的原因。宋朝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材料三 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追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沦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摘编《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 (3)据材料三描述的是中国古代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奉使西洋”者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和这一事件的世界意义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
|
在古代,地方势力的强弱影响着中央政权的稳定。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自高宗永徽(唐高宗年号)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卷五十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唐朝地方势力的不断壮大对五代十国时期的什么风气形成有重大影响? 材料二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藩镇)屯兵自重,多次赋入自贍(shan.充足。)……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方镇缺帅,稍命文臣权知。……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太平治迹统类》 (2)据材料二,分析赵普“劝上革去其弊”中的“弊”指什么问题?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宋朝统治者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措施。 材料三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意:全都)不逮(意:比不上)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明)宋濂《元史·地理志》 (3)据材料三,分析“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反映元朝实行的什么制度?据所学知识写出元朝时期管辖山东的机构名称。 材料四 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推行材料四中措施的皇帝是谁?材料四中地方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对地方管理的发展趋势?
|
|
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清代修建的圆明园。集中外建筑,园林艺术之大成,被誉为“万园之园”。据此可知,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利益于 A.民族关系的和谐 B.社会的急剧转型 C.西方科技的传入 D.国家力量的支持
|
|
清朝有部小说,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有人曾评价“不看这部书,就不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这部小说可能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
|
乾隆嘉庆时期,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现象。这反映了清代 A.思想专制加强 B.传统文化衰落 C.八股取士盛行 D.儒家地位提高
|
|
清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代表清政府协同达、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A.驻藏大臣 B.军机处 C.伊犁将军 D.宣政院
|
|
在面对与外国的贸易纠纷时,乾隆采取的政策是缩减通商口岸,由多口通商变为一口通商并受到行商制度和海关制度的严格限制。这说明乾隆( ) A.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加强了君主集权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
|
历经六百年岁月变迁,紫禁城历久弥新。如今其负责人表示要“把一个壮丽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紫禁城值得传承下去的有 ①气势恢弘的历史建筑 ②瑰丽璀璨的文物国宝 ③明清两代的政治制度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平不见汉时槎。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这是1555年一代抗倭名将视察山东文登营时留下的著名诗篇。该名将和生活的时代分别为 A.文天祥南宋后期 B.郑成功明末清初 C.戚继光明朝前期 D.戚继光明朝中期
|
|
下表是一位同学整理的关于明朝加强专制统治措施的学习笔记。请你从下列选项中帮他再补充一项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建立行省制度 C.设立军机处 D.设厂卫特务机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