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重视纳谏 B.吸取隋亡教训 C.轻徭薄赋 D.任用姚崇为相
|
|
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有关隋朝历史贡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 B.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C.创设了科举制度 D.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
|
“中国梦”的提出,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强国梦”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元旦社论 材料二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三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实行四个现代化,大幅度地提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1979年元旦社论 (1)据材料一,指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 (3)据材料三,指出“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重心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
|
探索、改革与民族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年代尺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空白方框处应填上什么内容? (2)材料二中粮食产量的提升是得益于哪一项农村改革措施?这一措施从哪一个省开始的? (3)根据材料三,请用一句话概括浦东新区20年经济发展状况。浦东新区作为扩大开放的窗口发挥了什么积极作用?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一说改革开放的影响?
|
|
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
|
990年初,邓小平说:“我的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下列邓小平的著名论断中,最能体现这一思路的是 A.“发展才是硬道理” B.“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 C.“摸着石头过河” D.“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
|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内地 C.沿海经济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经济三角洲—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
|
以下对下图所反映历史主题的概括,最贴切的是 A.武昌起义的枪声开启了中国革命新模式 B.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革命伟大的转折点 C.中国人民在探索中一步步走向民族独立和复兴 D.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
|
小云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民主与法制建设 D.国有企业改革[
|
|
1980年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深入安徽.四川农村体验生活,满怀激情地谱写经典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他选择赴上述农村体验生活的最主要理由是 A.当地山川峻美,风景秀丽宜人 B.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文化丰富 C.同属革命老区,富有红色传统 D.率先包产到户,农民生活改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