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推动这种巨变的历史事件是( ) A.郑和下西洋 B.新航路的开辟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鉴真东渡
|
|
十一世纪前后,西欧城市兴起。其根本原因在于( ) A. 封建城堡的修建 B. 铁制工具的使用 C.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D. 交通事业的发展
|
|
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使用0-9 这十个数字,创造它和将它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人分别是( ) A. 印度人、阿拉伯人 B. 罗马人、阿拉伯人 C. 阿拉伯人、阿拉伯人 D. 中国人、阿拉伯人
|
|
下列有关古代文明冲撞与融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阿拉伯人充当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 B. 占代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 C.古代文明交往的方向单一,即西方向东方学习 D.马可·波罗是促进东西文化交流的杰山代表
|
|
某班级要进行一场关于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话剧表演,他们采用的台词应该是( ) A.“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B.“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 C.“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D.“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
|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客观上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下面选项属于文明融合( ) A.亚历山大东征 B.希波战争 C.罗马帝国的扩张 D.马可·波罗来华
|
|
请你写出下列四幅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4分)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一:( )图二:( ) 图三:( )图四:( )
|
|
历史歌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歌词回答问题(5分) 材料一:《松花江上》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高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材料二:《卢沟桥之歌》歌词: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 (1)材料一中的“那个悲惨的时候”指哪一年发生的什么事件?(2分) (2)材料一中所指事件发生后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什么方针使我们丧失了东北无尽的宝藏? (3)《卢沟桥之歌》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1分) (4)材料中的歌曲曾经广为传唱,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心声和风貌,请你再举出一例你所知道的同一时期反映同一主题的歌曲。(1分)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6月,战胜国代表在法国的巴黎召开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也派代表参加会议,并向大会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但是,由英、法、美等国操纵的和会,拒绝了中国的合理要求。 材料二: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高喊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 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参加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各地工人纷纷罢工,工人阶级参加斗争起了重大作用。 材料三:“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北京全体学界通电》 (1)通过阅读三则材料,请指出它们指的是近代历史中的什么事件?(1分) (2)读材料一,这次运动的导火索是什么?(1分) (3)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出这次运动的性质是什么?(1分) (4)结合材料二说一说这次运动前期与后期,斗争的主力分别是什么?(2分) (5)说一说材料三反映了此次运动中北京学生什么样的斗争精神?(1分)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书何以作?曰:以夷制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要救中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材料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分别是近代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3分) (2)请分别写出每个派别的一位代表。(3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