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在______上从左到右依次放置______、______、______,并调整它们的高度,使三者的中心在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______. (2)由实验可知,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是______,______是成放大的像与缩小的像的分界点. (3)实验时,蜡烛越烧越短,你将看到屏上的像向______(填“上”或“下”)移动. (4)实验过程中,用黑纸将凸透镜遮掉一半,像的形状______(填“变”或“不变”),但像的亮度将______(填“变亮”或“变暗”). (5)如图所示,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烛焰的像,则此像的性质是______. (6)根据图中提供的数据,可判断出此凸透镜的焦距大致在______范围之内. |
|
在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第一步(图甲),需要改变______的方向,观察反射光线方向怎样改变;第二步(图乙),需要把纸板的半面F向前折或向后折,则不能看到______. |
|
完成下图中的光路图. |
|
在各图的方框内填上适当的光学元件 |
|
请将与下列自然现象所对应的物态变化的名称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初春的早晨大雾弥漫 ;炎热的夏天积水干涸 ;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 . | |
李华参加展览会,在一个展室中看到一个女导游在介绍商品,试着与她握手,却发现是一个虚拟导游,只是在一个玻璃屏风后倒立的电视机屏幕上经过处理的一个形象而已.则这个玻璃屏风是 镜,这个虚拟导游是 像(填“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实或虚”),电视机与屏风的距离应在 . | |
如图所示人的眼睛是靠调节晶状体的平凸程度改变 而获得清晰的像,眼睛中的晶状体相当于 ,眼球后部的视网膜相当于 . |
|
如图所示,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削冰令圆”就是把冰块制成 镜.要得火,应把“艾”放在镜的 位置,例如 就是应用这种镜的一种仪器. |
|
我们在教室的各个方向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这是光照到字表面发生了 反射现象;而学习或工作用的台灯上有一个灯罩(如图所示),其中作用是利用光的 反射将光线尽量集中到需要照射的地方,因此灯罩内表面应尽量 (填“光滑”或“粗糙”). |
|
为了防止森林火灾,在森林里不允许随地丢弃透明装液饮料瓶,这是因为 .清晨,草地或树木上的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是露珠产生 镜功能的结果,形成了 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