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题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 乃谓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奋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胡治奋乎? 乃者①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奋代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②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

[注]①乃者:往日,上次。 ②顜(jiǎng):明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及将相                      (2)参饮以醇酒”           

(3)惠帝相国不治事              (4)然百姓秦之酷后

2.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

② 惠帝让参曰:“胡治奋乎? 乃者我使谏君也。”

③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3.本文用了哪些事例表现曹参清静无为的主张,请分条说明?

 

题型:综合性学习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

干一行爱一行,干什么像什么。撸起袖子是对工作、对职业的尊重。人生的价值就在于敬业、乐业、创业,唯有如此才谈得上欢乐和幸福。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人只会整日唉声叹气,只会在抱怨中蹉跎度日。敬重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才能不断           

           。农民只有敬重土地,才能获得丰收笑开颜;军人只有敬重钢枪,才能保家卫国担重任;只有教师敬重讲台,才能桃李天下遍地香;只有医生敬重患者,才能妙手回春创奇迹……不管我们身处何职业,只要敬重,我们都能收获一份属于我们自己的成功!所以,2017年,不凡从敬重自己的职业开始!

(1)在文中横线上填上两个四字短语(或成语)。

(2)根据上面文字的启示写出一段话。(不超过50字)

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我们也应该干一行爱一行。                                    

 

 

题型:综合性学习
难度:中等

根据例句,在仿句中填空。

例句: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

仿句:仁对     ,让对    ,禹舜对羲农。雪花对云叶,芍药对       

 

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诗人心怀天下的诗句,你知道有哪些?写出三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对首联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 “弃置”指被贬谪。首联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情,没有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C. 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诗虽怅惘,但不悲观,表达了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新生活的豁达胸怀。

D. 首联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凄凉地”、“弃置身”,虽语含哀怨,却在感伤中不失沉雄,凄婉中尤见苍劲。

2.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B. 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 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D. 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3.下列句子的感情与本诗作者当时的心情最相近的一项是

A.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B.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D.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 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 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 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3.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 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 表现出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 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4.借月抒情的古诗文句比比皆是,请辨析下列内容,选出有误的一项(    )

A.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由月下美景触发遭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情感。

B.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作者借对月色的描绘来抒写迁客骚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词人借月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同时抒发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

D.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词人用如钩的残月,渲染一种凄惨暗淡的意境,以表达亡国哀思。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亲突然好象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父亲赶紧走去。我这次可跟着他走了,心里异常紧张。父亲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一面恭维,一面打听有关他职业上的事情,例如哲尔赛是否重要,有何出产,人口多少,风俗习惯怎样,土地性质怎样等等。后来谈到我们搭乘的这只"特快号",随即谈到全船的船员。最后我父亲终于说:"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船的船员。"最后我父亲终于说:"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点儿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父亲突然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答道:"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下列对文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在“父亲”看来,两位太太吃牡蛎的吃法很“文雅”,很“高贵”。

B. 按“母亲”的说法,“我”用不着吃这种东西,理由是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C. “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中“端详”是仔细看,说明我要看清那个人。

D. “紫色的阴影”既是实指哲尔赛岛,也象征蒙在菲利普夫妇心头的阴影 。

2.课文中写吃牡蛎一节的主要作用是(  )

A. 让菲利普夫妇有登场亮相的机会。    B. 让故事的内容更有波澜。

C. 让故事情节得以向前发展。    D. 让“我”看得清父母虚伪的真面目。

3.对选文中人物的形象特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菲利普夫妇自私庸俗、势利冷酷

B. 菲利普夫妇相比,男的略显镇定,擅拿主意,女的稍显慌张,不知所措。

C. “我”纯真善良、同情他人。

D. “于勒”饱经沧桑,穷困潦倒。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 (1)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2)。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3)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4)。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5)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选文中有五处空出来的词语,填写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A. 见解   了解   体会   曲解   理解

B. 见解   了解   体会   理解   曲解

C. 了解   见解   体会   理解   曲解

D. 了解   见解   体会   曲解   理解

2.对画线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陶渊明读书主张读书要会意,做不到,退而求其次“不求甚解”。

B. 陶渊明读书主张读书要会意,不容易做到,只好说“不求甚解”。

C. 陶渊明所说的“不求甚解”是合情合理的。

D. 陶渊明所说的“不求甚解”时谦虚地说法。

3.对文段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B. 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C. 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D. 读书的终极目的并非“会意”,而在于“求甚解”。

4.下列语言风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平易亲切,条理分明。

B. 观点明确,细腻翔实。

C. 说明条理,平易简约。

D. 记叙平实,娓娓动听。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小说以清新的文字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奇异的幻境。

B. 《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C. 《送东阳马生序》的“序”是用于临别赠言的赠序;《马说》的“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与朱元思书》的“书”是指书信。

D. 课文《香菱学诗》节选自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课文主要叙述了薛宝钗的侍女香菱和薛宝钗一同到潇湘馆拜访林黛玉请求学诗的情节。

 

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A. 沉重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B. 老夫聊发少年狂,右擎苍,左牵黄,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C. 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罔。(《论语》)

D.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深思的我、迷惘的我、沸腾的我;

 

共241572条记录 当前(14165/24158) 首页 上一页 14160 14161 14162 14163 14164 14165 14166 14167 14168 14169 14170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