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她们忍受不公的法律──让她们只能成为男人财产的法律──太久了。 B.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C. 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 D. “不用了,让她去吧,”老法官回答道:“我害怕她是对的,害怕不久法律就要改变。”
|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陨(shǔn)落 狼藉(jí) 懵(měng)懂 喋(dié)喋不休 B. 鄙(bǐ)视 簌(sù)簌 擦拭(shì) 热泪盈(yíng)眶 C. 轻蔑(miè) 奔丧(sàng) 颓(tuí)唐 孤苦伶仃(língdīng) D. 出没(mò) 蹒跚(shān) 讪(xiàn)笑 令人心颤(chàn)
|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李亮不但会弹琴,而且李强也会弹琴。 B. 全社会厉行节约之风,高端餐饮企业和星级酒店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C. 如何管理、认识、把握网络舆论场,已成为全世界各国既关注又十分头疼的问题。 D. 我们不赞成应试教育,决不主张取消考试,而是不赞成以应付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来开展教育教学好活动的做法。
|
|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但,我是这般的niǔní(__________)不安!因为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2)多少个àikǒu(__________)有多少次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3)高高低低的房屋líncìzhìbǐ(__________________)。 (4)转眼又因忧郁而ànránshīsè(_______________),罩上阴云。
|
|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现诗人悠闲自得,陶醉于自然的心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八年风味徒思浙。。(《满江红》) (3)晨兴理荒秽,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 (4)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引荐,出仕为官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把王维的《终南别业》默写完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
|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请以“生活好比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人在旅途,最美的状态为追赶,有了追赶,不安分的心有了可牵挂的念想,情感的波涛有了可依靠的港湾。于是你追我赶成了快乐的倾慕、成功的源泉和幸福的靠近。人在旅途,最美的状态为追赶,你追赶着,也被追赶着。请以“追赶”为话题作文。 要求: 选择题目一的,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作文;选择题目二的,先拟题目,再作文。 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字数不少于600 字。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
|
|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 ①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 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主张。如儒家倡“约之以礼”,墨家倡“节用”,法家倡“自然”,反对修饰。 ③魏晋时期是政治经济最为混乱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解放的时期。最有名的竹林七贤,主张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抨击虚伪的儒家名教,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晋记》载:“谢鲲与王澄之徒摹竹林诸人,散首披发。”这种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摆脱了汉代儒教的礼法束缚,直接展示人格个性之美。 ④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释放,那么,唐朝的服饰则是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之华丽,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唐代出现追随时尚的潮流,其石榴裙流行时间最长,《燕京五月歌》中“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条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安乐公主的百鸟裙为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官家女子竞相效仿,致使山林奇禽异兽扫地无遗,充分显示了当时时尚的感召力之大。服饰风格是与现实分不开的,唐朝前期经济繁荣,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博采众长,首都长安堪称中国古代的“巴黎”。 ⑤到了唐代后期,服饰审美中那种真率奔放的阳刚之气不得不让位于细腻含蓄的阴柔之韵,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 ⑥宋朝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服饰以纯朴淡雅为美。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服饰华丽异常。这是因为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意识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此外,明代中期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达的手工业和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其服饰从质料到色彩到图案都追求艳丽,形成了奢华的风气。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西洋文化逐渐向东渗透,留学生脱长袍马褂,变西装革履,也与当时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密切联系。 ⑦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饰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蔽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唐贞观年间曾两次下诏颁布服饰颜色和佩带的规定。在清朝,官服对于黄色亦有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用黄色的。 ⑧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服装从最早的遮羞蔽体功能,经过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从等级制度的代言人,到后来标榜个性的象征物,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而审美意识贯穿其中。今天,我们只有紧抓时尚脉搏,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了解现代人之审美情结,才能设计出中国民族服装的时尚精品。(本文有删改) 1.文章以________为顺序,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各个朝代的服饰有各自的审美意识追求。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填空。 魏晋时期:个性解放 (l)唐朝前期:__________________ (2)宋朝:____________ (3)明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引用《晋记》相关内容,意在说明什么? 4.第④段中着重介绍安乐公主的百鸟裙,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5.简要分析第⑦段画线句中加点字“绝”的表达效果。
|
|
口袋里的父爱 母亲去世了,留下什么都不会做的父亲。她想把父亲接到自己家,可父亲不想麻烦她,拒绝了,她就和哥哥轮流照顾父亲的生活。 一天,她去看父亲,陪父亲吃完饭她才离开。可刚发动汽车手机就响了,是父亲打来的,问她什么时候来看自己。她说不是刚刚来过吗,父亲恍然大悟,忙说看我这记性,真是老糊涂了。她哭笑不得,但心里又掠过一抹凄凉,她发觉父亲真的是老了。 父亲的记性越来越差,还经常迷路。有一次,她接到哥哥的电话,说父亲不见了。她急匆匆开车去寻找,刚开出没多远,竟然在路口看到了父亲。父亲说想去看她,可找不到她的家。她的心里酸酸的,马上把父亲带回了家。 送父亲回家时,父亲塞给她几百元钱。父亲以前经常背着母亲给她钱,那会儿她刚生完孩子,经济情况不是很好,父亲总是把背着母亲攒的钱拿出来贴补她。现在条件好了,她不再要父亲的钱了,可父亲还是会给她钱。她就把父亲给的钱存起来,再找个借口还给父亲。 那天,她要去看父亲,还没出发就接到电话,没想到这一次见到父亲竟是在派出所里。父亲去买她最爱吃的点心,又迷路了,是出租车司机报的警。她和哥哥商量,带父亲做了体检,没想到父亲竟然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 哥哥出差了,她怕自己照顾不过来,为了避免父亲再次“离家出走”,她索性把父亲接到自己家,请了护工照看着。起初,父亲的情况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她去上班,父亲会告诉她小心开车,坏的时候父亲根本不知道她是谁。后来发病的时候越来越多,父亲的行为也变得越来越古怪,如果每月帮他领了工资没有及时交给他,他就会大喊大叫。 那天,她的车限号,她打车去上班,该付钱时发现钱包忘带了。她下意识地翻口袋,其实她口袋里是从来不放钱的。她只是想碰碰运气,没想到竟从里面摸到了100元钱。 付了车费,她开始琢磨自己是什么时候把钱放进口袋的。想了几种可能,又都被她否定了。她突然想是不是儿子干的,拿了自己或丈夫的钱,匆忙中错放进了她的口袋。想到这儿,她倒吸了一口凉气。回到家,她板起脸质问儿子,儿子矢口否认,她打算等丈夫回来让他和儿子认真谈一次。 晚上,儿子去洗手间,还没到门口就返了回来,拉着她往外走。站在卧室门口,她看到进门处的衣帽架前有父亲的身影。她悄悄凑过去,还没张口,就看到父亲将100元钱放进她外套的口袋里,还自言自语地说:“放好,别让你妈知道……”父亲佝偻的身影在她眼前逐渐变得模糊。那一刻她才知道,纵使父亲不再记得她是谁,但父亲对她的爱却从未停止。 (摘自《读者》2017年第4期) 1.文章通过哪几件事来表现父爱的? 2.结合上下文,说说我为什么会感到“一抹凄凉”? 3.“现在条件好了,她不再要父亲的钱了,可父亲还是会给她钱。”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4.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父亲佝偻的身影在她眼前逐渐变得模糊。 5.文章以“口袋里的父亲”为题目,说说其妙处。
|
|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南方多没①人,日与水居②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③哉?必将有得于水④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⑤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勿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mò):深入水中。②居:相处。③苟:轻易,随便。④水:潜水。⑤壮:成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 (______) (2)则十五而得其道 道:(_______)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B. 夫/没者岂苟/然哉 C. 尔辈/不能/究物理 D.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甲文中老河兵为什么认为“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乙文作者为什么认为北方“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水者也”?请用自己话作答。 5.阅读甲、乙两文后,你获得的共同的启示是什么?
|
|
阅读杜牧的《赤壁》,完成下面小题。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