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10分) 孙辙传 孙辙,字履常,其先自金陵徙家临川。辙幼孤,母蔡氏教之,知警策自树立。比长,学行纯笃①,事母甚孝。家居教授,门庭萧然,而考德问业者日盛。郡中俊彦有声者皆出其门。辙与人言,一以孝弟忠信为本,辞温气和,闻者莫不油然感悟。待亲戚乡里礼意周洽,言论间未尝几微及人过失长短。士子至郡者必来见,部使者长吏以下仁且贤者,必造焉。辙乐易庄敬,接之以礼,言不及官府。宪司屡辟,皆不就。江西行省特以遗逸②举辙一人。辙善为文章,吴澄尝叙其集曰;“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其见称许如此。元统二年,年七十有三,卒于家。(选自《元史▪孙辙传》) 【注释】①笃:诚实。②遗逸:隐士。 郡中俊彦有声者皆出其门 A. 郡中/俊彦有声者皆出其门 B. 郡中俊彦/有声者皆出其门 C . 郡中俊彦有声者/皆出其门 D. 郡中俊彦有声者皆出/其门 (1)孤:( ) (2)比:( ) 家居教授,门庭萧然,而考德问业者日盛
|
|
阅读下面唐诗。(4分) 听 筝① 柳中庸 抽弦促柱②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③。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④洛阳城? 【注释】①筝: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②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③秦人悲怨声: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④江南歧路: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窜南陲海涯。 A.首联写诗人凝神倾听,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并借“秦人悲怨声”来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之情。 B.颔联描写柳条摇曳、柳絮纷飞、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春日美景的陶醉之情。 C.颈联写人世的悲欢,“一愁”“一思”写尽人间的无限幽怨。 D.尾联是说,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自己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 A.诗人围绕“悲怨”二字,对筝声展开丰富的联想,以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 B.“独”、“空”二字,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 C.这是一首描写筝声的诗,诗人的着眼点在于形象刻画弹奏者的动作情态,表现出弹奏者精湛的技艺。 D.本诗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
|
下面作为新闻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本报讯 (江西日报记者张武明)8月22日,历时近两个月的我省长期从教教师荣誉徽标征集活动顺利结束,当天,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公布了最终采用作品。省领导马志武、汤建人、刘晓庄出席徽标揭晓仪式。 为鼓励全省广大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到基层任教、到乡村任教,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决定,从今年起,每年对在各级各类学校任教满30年和在乡村学校任教满20年的教师颁发长期从教荣誉证书,并于今年6月下旬开始向社会公开征集具有江西教育特色的荣誉徽标。征集活动开展以来,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活动共征集到全国各地投送的设计作品500余件,经过多轮公开、公平、公正评审,最终确定了任教满30年和乡村任教满20年徽标提名作品各3件、采用作品各1件。 A. 江西长期从教教师荣誉徽标揭晓。 B. 我省长期从教教师荣誉徽标征集活动顺利结束。 C. 马志武、汤建人、刘晓庄等省领导出席徽标揭晓仪式。 D. 长期从教教师荣誉徽标征集活动开展以来,社会各界反响强烈。
|
|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江西四季,风情万种:似锦繁花,如蓝绿水,这是春的明秀景致; , ,这是夏的繁盛气象;丹桂飘香,金风送爽,这是秋的丰硕; , ,这是冬的洒脱。 A.丰茂林木,葱茏草色; 白雪皑皑,梅香阵阵 B.林木丰茂,草色葱茏;白雪皑皑,梅香阵阵 C.林木丰茂,草色葱茏;皑皑白雪,阵阵梅香 D.丰茂林木,葱茏草色;皑皑白雪,阵阵梅香
|
|
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起来的字就是形声字。 ②现在的汉字,大部分都是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 ③我们的祖先想到一个好办法,他们把一个字分成两部分。 ④用图形构成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无法分辨相似的事物。 ⑤另一部分是一个同音(或近音)的字,用来表示事物的读音,这部分称为“音符”。 ⑥一部分是一个“象形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这部分称为“形符”。 ⑦这样,事物的形状无论多么相似,只要读音上有区别,都可造出不同的字形去表达了。 A. ②③⑤⑥⑦①④ B.④③⑥⑤①⑦② C.⑦①②④③⑥⑤ D.④②①⑤⑥③⑦
|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为加大宣传文化进校园的力度,学校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陶冶了情操,领会了做人、修身、行事的道理。 B.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左右,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C.本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各场演出的上座率超高,显示出市民对传统戏剧的热情可见一斑。 D.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 B.所谓学习,不一定限于书本或是某种技术,随时随地学习,这是不断提升自我的不二法门。 C.瘦西湖是中国湖上园林的代表,这里的行云流水让众多中外游客赞叹不已。 D.春节期间,当越来越多的人忙于抢红包并乐此不疲时,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变成了“我看着你,你却在抢红包。”
|
|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忿恚(huì) 狼狈 根深蒂固(dì) 心无旁鹜 B.恣睢(zī) 妖娆 妄自菲薄(fěi) 方枘圆凿 C.佝偻(gōu) 真缔 吹毛求疵(cì) 舐犊情深 D.拮据(jū) 褴褛 味同嚼蜡(jiáo) 强聒不舍
|
|
走进校园,你会感受到春的悸动,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内敛;走进校园,你会品尝文学的甘甜,数学的严谨,物理的有趣,生物的新奇,化学的神秘……走进校园,你会认识这样一群老师:他们或幽默睿智,或意气风发,或真诚敦厚,或朴实善良,或慷慨激昂…… 丰富的校园生活,是你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 请以“ 的校园”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请按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如“书声琅琅、夕阳下、留住梦想、记忆深处……”然后写作。 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④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⑤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青春的纸条 余显斌 ①王老师用一个善良的谎言,挽救了我们的青春。 ②那时,我还在初三读书,正是情感懵懂的时候。同桌是个女生,一个很美的女孩,一笑,让人心中一片明亮,好像面对一片春草,一片山花,十分舒畅。女孩爱笑,爱叽叽喳喳地说话。说话时,望着人,长长的睫毛一眨一眨的,仿佛蝶翅一般,给人带来一片清凉。 ③有一天上午第四节课,是班主任王老师的。他教我们语文,戴着一副眼镜,能说会道,古诗词基本功很好。能将随便一首诗词,分析得鸟语花香,春光灿烂,让我们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可是,他有一个缺点。他把班上女生男生看得忒紧,不许走得太近,不许有恋爱迹象,用他的话说:“豆子大的娃娃,好好读书。” ④谁知,那天上课时,就发生一件事。 ⑤当时,他正在滔滔不绝地讲课,眼睛突然一斜,马上停下了,然后快步走到我面前,伸出手说:“拿出来!”我红了脸,左顾右盼,假装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暗地里,把手中一张纸条揉成团,悄悄丢在地上。谁知,这个细小的动作仍被他看见了。他俯下身子,拾起那个纸团,严肃地对大家说:“这是吴晓蒙给周至的纸条。”吴晓蒙,是那个女生。周至,就是我。 ⑥他说,自己最近经常听到有同学反映,说我们两人走得很近,总有些不信,不料,今天竟让自己抓了个现场。说完,他得意地转身问同学们:“我曾经说过,这样的纸条抓住该怎么办?”大家听了,异口同声地回答:“读!”他打开来看看,眉毛一挑,瞪大了眼。大家以为他不想读,都起哄道:“读,读。”他点点头,咳嗽一声,字正腔圆地读起来:“周至同学你好,你的英语那么棒,能教一下我吗?我特想考上重点高中。” ⑦他读完, ,失望地说:“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回事。”大家都不说话了,望着我们俩。他叹了口气:“看来,是我想错了,把同学们的关系想得太复杂了。现在,我得向他们道歉。” ⑧他说完,真的向我们道歉了。接着,他向全班同学号召,向吴晓蒙和周至同学学习,一个桌子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而且,他当场预言,吴晓蒙同学和周至同学有如此认真的学习态度,中考一定能考上重点中学。全班同学听了,都鼓起掌来。他笑着,把纸条随手装入衣兜,也跟着鼓起掌。我和吴晓蒙都红了脸,很不好意思地低着头。 ⑨以后,我们班竟然没有早恋现象发生,即使有这样苗头的学生,也停止了。大家整日挤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学习,如一群鸟儿。我,还有吴晓蒙,竟然成了大家效仿的对象。我们当然不甘落后,不只是我们成了大家的榜样,更因为,王老师在课堂上为我们打了保票,说我们一定能考上重点高中的。那年,我们班考得出奇地好。我和吴晓蒙都如愿以偿,考上了重点高中。 ⑩临走,王老师拿出那张纸条,悄悄还给了我。那张纸条上写:周至,我很喜欢你,你呢?纸条的背面,是一行龙飞凤舞的字,是王老师的:芽儿只有茁壮成长,将来,才会长成大树,才会在事业上开出红硕的花朵,否则,只能早早凋谢。我相信,我的学生一定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张纸条,我一直夹在笔记本中。 多少年过去了,很多事情都已经忘记,独有那件事,还有那个善意的谎言,以及那张纸条,我永远忘不了。因为,王老师用一个善良的谎言,挽救了我们的青春。 (选自《读者》,有改动) 2.请在第⑦段横线上将王老师的面部表情补写出来。(要求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3.你怎样理解第⑩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4.本文结尾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5.将文章题目“青春的纸条”换成“善意的谎言”好吗?为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