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著 阅 读 越不肯努力便越自怜。以前他什么也不怕,现在他会找安闲自在:刮风下雨,他都不出车;身上有点酸痛,也一歇就是两三天。自怜便自私,他那点钱不肯借给别人一块,专为留着风天雨天自己垫着用。烟酒可以让人,钱不能借出去,自己比一切人都娇贵可怜。越闲越懒,无事可做又闷得慌,所以时时需要些娱乐,或吃口好东西。及至想到不该这样浪费光阴与金钱,他心里永远有句现成的话,由多少经验给他铸成的一句话:“当初咱倒是要强过呢,有一丁点好处没有?”这句话没人能驳倒,没人能把它解释开;那么,谁能拦着祥子不往低处去呢? (《骆驼祥子》节选) 1.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时候的祥子是怎样的一个人?根据你对小说的了解,向读者介绍一下为什么祥子会变成这样?
2.画线句是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祥子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
|
父 亲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的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笑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 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挖着。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离开。”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到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了出来。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地震中父亲怀着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抢救儿子 B.本文采用对比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突出父亲的爱子之心 C.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和说明等方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D.本文在记叙上采用了顺叙的方式,显得情节紧凑,动人心魄 2.文中写“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到第38个小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复”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文中反复出现“谁愿意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些话强调了什么意思?突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找出父子心灵相通的语句,并谈谈这句话在父子俩心中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经过近39个小时长长的煎熬,终于打开了安全的小出口,父亲召唤7岁的儿子出来时,小小年纪的儿子却说:“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请你联系本文内容,谈谈儿子这种先人后己的品德与父亲的爱有什么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① 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 “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 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习惯。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知道是知道,就是没养成习惯。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了一万字。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功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⑤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功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1.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选出正确的一项。 ( ) A.学语文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 B.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功夫。 C.学习语文不能速成,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 。 D.养成好习惯,一辈子受用。 2.请写出选文第①段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选文第④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出 师 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由是感激\是马也 B.以伤先帝之明\明察秋毫 C.奉命于危难之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D.恐托付不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葛亮自叙生平,是为了让后主相信自己,与出师无关。 B.“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的感情。 C.“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表明了作者的政治愿望。 D.选文乃至全文,表达了作者有感于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图报、对刘氏父子的一片忠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思想感情。 4.诸葛亮在奏章中叙述自己的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的经历,这与邹忌劝谏齐王时叙说自己的事情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探究下列材料,写出你的发现。 材料一 爷爷一提到“粮票”“烟票”“人民公社”就感慨不已。对他的孙女来说,这些词语太陌生了,她经常说的是“上网”“粉丝”“低碳”等新词语。 材料二 某个娱乐节目搞“海选”,不久到处都“海选”;电视台刚播《蜗居》,老百姓全在说“蜗居”。这些名称一出现,就成了各大媒体报道中的热点词汇。 材料三 李老师在批改随笔时,看到了天书般的一段话:“偶灰常稀饭周杰伦,那天偶拿他的片片到班里亮骚,被老斑发现收了去,真是7456……”李老师当场“晕倒”。 探究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任选下列所给词语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并要求用到关联词“如果……那么……”,阐述一个观点,写一段连贯的话。 糟粕 猎奇 孤陋寡闻 共鸣 意境 关联 抽象
|
|
选出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理论学习,全体干部进一步提高了认识水平。 B、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C、大学毕业后,他被分到这所学校当英语老师。 D、据有关专家鉴定认为,这一科研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家先进。
|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mó zhǎo( )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知道我是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那些惨痛的回忆到现在还是异常鲜明。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cuī cán( ),以至于得到悲惨的结局。那个时候我的心因为ài lián( )而痛苦,但同时它又充满恶毒的zǔ zhòu( )。 ①mó zhǎo( ) ②cuī cán( )③ài lián( )④zǔ zhòu( )
|
|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子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2.□□□□□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3.谈笑有鸿儒,□□□□□ 。 (刘禹锡《陋室铭》) 4.教师如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常使我们想到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李商隐《无题》) 5.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6.默写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颔联和颈联。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
|
|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自拟题目作文。不少于600字。 山里有个男孩长大了,他要到外面的世界去,山里到山外没有路,他也没有钱,有的只是茫茫的大山,茂密的森林。男孩找来一把斧子,放在石上磨了又磨。母亲问他磨斧子干什么,他说:“砍树,开路。我要到外面去!”母亲有些伤心又有些骄傲。 男孩在林子里砍出了一条路来,又把砍下的树卖了作路费。临别时,母亲问他:“你还回来吗?你会记得回家的路吗?”男孩说:“我一定会回来的,我就顺着这条我砍出的路回来。” 男孩就这样走了。 男孩走了以后,山里人照着男孩的样子,从不同的方向砍出不同的路,到外面闯世界去。他们都不走前人的路,而是另辟蹊径;他们都把砍下的树卖了作路费。于是树都被砍光了。 许多年后,男孩回来了。当他走到山边时,已经找不到自己当年砍出的路了。所有的山都是光秃秃的。 他不能辨别回家的方向了。 他失去了家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