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黄发垂髫”中“黄发”指“孩子”,“垂髫”指“老人”。 B. 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C.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D. 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等,狭义专指消息。
|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标书,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通常男子20岁、女子15岁行成人礼,其中成人礼叫冠礼,女子成人礼叫笄礼。人们又分别将男女举行成人礼的年龄叫做弱冠之年和及笄之年。 B.明清的科举制度中,全省的考试一般称为“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参加的就是乡试。 C.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赠序,即临别赠言。《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D.《战国策》是西汉左丘明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史书。
|
|
(2019年中考说明新增题型)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春节有贴对联、挂年画、拜年、吃饺子的习俗,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诗即反映此节日的习俗。 B.“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说的是春分和秋分的时候昼夜是一样长的特点。 C.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D.会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季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
|
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诗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写的就是元宵之夜的景象。 B.一个季节有六个节气,每个月有两个节气,比如公历一月份的两个节气是小寒和大寒。 C.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初次见面用“久违”,好久不见用“久仰”,请人帮忙用“拜托”,麻烦别人用“劳驾”。 D.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其中未为羊,午为马,申为猴,亥为猪。
|
|
(2019中考说明新增题型)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露水”“惊蛰”两个节气。 B.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有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习俗。 C.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D.“宫保鸡丁”“孜然牛肉”“红烧猪蹄”“羊肉串”“姜丝狗肉”这些菜式中都包含了十二生肖。
|
|
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每到夏季,我们都要依次经历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处暑六个节气。 B.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如周敦颐的《爱莲说》。 C.古人称自己或家人时用谦称,如“鄙人”“拙荆”;称呼对方的家人使用尊称,如“令千金”“令爱”。 D.除夕是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夜晚,家家户户都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饭。
|
|
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处”有“止息”“结束”的意思,“处暑”代表着炎热的暑期即将过去,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B.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称为“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C.毕业将近,同学们互赠礼物,小丁激动地对小伙伴说:“你的礼物我一定会好好惠存的,愿我们友谊长存!” D.著名的怀古咏史诗《赤壁》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牧,他还著有《樊川文集》。
|
|
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成语“高山流水”“三顾茅庐”分别出自《伯牙善鼓琴》、诸葛亮的《出师表》。 B.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这几个节气反映的是温度的变化。 C.令兄、令妹、昆仲是对别人兄弟姐妹的敬称,家兄、舍妹是对自己兄弟姐妹的谦称。 D.“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写的节日是中秋节,有喝菊花酒的习俗。
|
|
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代通常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举行成人礼。男子成人礼叫冠礼,女子成人礼叫笄礼。 B.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其中未为马,申为猴,亥为猪。 C.“至”有“到达极点”的意思,夏至与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达到极点。 D.《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作者是南宋豪放词派的著名词人辛弃疾。
|
|
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成语“一鼓作气”“觥筹交错”分别出自《曹刿论战》、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B.端午节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中秋节与嫦娥奔月的民间传说关系密切。 C.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后用“总角”代指儿童。 D.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象征着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