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 尼摩船长走在前面,他的同伴在后面距离好几步跟随着我们。康塞尔和我,彼此紧挨着,好像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金属外壳交谈似的。我不再感到我的衣服,我的鞋底,我的空气箱的沉重了,也有觉得这厚厚的圆球的分量,我的脑袋在圆球中间摇来摇去,像杏仁在它的核中滚动一般。所有这些物体,在水中失去了一部分重量,即它们排去的水的重量,因此我进一步了解了阿基米德发现的这条物理原理。我不再是一块呆立不动的物体,差不多可以说能够运动自如了。 阳光可以照到洋面下30英尺的地方,这股力量真使我惊奇。太阳光强有力地穿过水层,把水中的颜色驱散,我可以清楚地分辨一百米以内的物体。百米之外,水底现出天蓝一般的渐次晕淡的不同色度,在远处变成浅蓝,没入模糊的黑暗中。真的,在我周围的这水实在是一种空气大,但透明的情形跟地上空气相仿。在我头上,我又看见那平静无波的海面。 上述文字出自科幻小说《___________》 主要讲述____________________潜艇的故事,作者是______________(国籍)著名的科幻和探险小说家__________________。
|
|
根据所提供的语境,在下面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前后句式一致,语意连贯。 不要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若把人一生的足迹连接起来,也是一条长长的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若把人一生的情感窖藏起来,也是一壶香醇的酒。开拓一条怎样的路,____________________,酿造一壶怎样的酒,这是一个人必须面对和思考的人生课题。
|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B. 《伟大的悲剧》节选自《夺取南极的斗争》,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 C. 《紫藤萝瀑布》中作者借紫藤萝花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D.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春秋到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
|
|
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泥土永远处在低处,所以不会从高处落下来,跌得很痛。月光下,只有泥土________,它不以光亮示人,它的光芒永在内心,才有质朴浑厚的力量。泥土不会因为身处山峰而自傲,也不会因为________。每一块泥土都很自然、平静、从容,所以才如此博大。 A. 沉默无声 身处低谷而自卑 B. 黑漆漆一片 身处低谷而自卑 C. 沉默无声 身处险境而自卑 D. 黑漆漆一片 身处险境而自卑
|
|
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人在年少时往往血气方刚,做事缺乏周密的考虑。 B. 他很聪明,这题经老师一指点,他就心会神凝,一下就得出了正确答案。 C. 从繁华、喧嚣的市中心来到这山清水秀的避暑胜地,我们感到心安理得。 D. 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
|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锋芒毕露 妇如皆知 目不窥园 沥尽心血 B. 深恶痛绝 浩浩荡荡 色彩斑斓 大庭广众 C. 诲人不倦 颠沛流离 仙露琼浆 祸不单行 D. 语无伦次 五脏六腑 心有灵犀 返璞归真
|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哺育(bǔ) 校对(xiào) 羸弱(yíng) 海市蜃楼(shèn) B. 字帖(tiě) 亘古(gèng) 诘问(jié) 忍俊不禁(jīn) C. 告罄(qìng) 毋宁(wú) 服侍(shì) 忧心忡忡(chōng) D. 吞噬(shí) 矜持(jīn) 炽热(zhì) 仙露琼浆(qiòng)
|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木兰诗》中,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演绎一段千古传奇;《散步》中“我”选择平坦的大路,顺从了母亲,委屈了孩子,让亲情的馨香洒满一路……是孝心无价,还是责任担当?是报答感恩,还是真爱无限……请任选一个角度,按要求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主题;②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 包利民 ①一个不眠的寒夜,窗外依然是飘飞的雪和小兴安岭腊月的寒流。辗转反侧中,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从来不需要想起,却一直在心底盈然①。 ②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③沿着时光的脚步追溯,我想起了最初的那个刹那。那个时候,我刚刚从农村搬进城里,内心总有些许黯淡。或许是自卑心理的影响,便开始用偏激的行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有一次和别人打架后,被老师叫去办公室了。当时心里正愤愤,便与老师顶撞了。当我离开,老师关上门的瞬间,我看见他嘴角扬起一丝笑意,一句他和其他老师的说笑从门缝挤了出来:“这孩子和我小时候特别像……” ④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老师曾经那么多的严厉话语,都不及这无意间的一丝笑意半句闲话。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老师根本不知道,是他当年的微笑和话语,使一个叛逆的少年从此有所改变。 ⑤短短的一瞬,影响着长长的一生。或许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着类似的情节,看似遗忘,却一直在散发着温暖与力量,像落在心间不经意的一粒种子,刹那间的感动会不知不觉生长成郁郁葱葱的希望和美好。 ⑥就像一个朋友所说,自闭恐惧与防备,一直是她从小到大的常态,只因为她是孤儿。就这样一直到高中,她几乎一个朋友都没有。就算别人善意的结交,她也是冷漠以对。班上有个女生是城里人,对她也总想关心,可是不管是否真心真诚,她都不予理会,她只觉得是怜悯。有一天,好些天没来上学的女生遇见她,低沉地说:“现在咱们一样了,我也成了孤儿了!” ⑦原来,那个女生的父母在一场车祸中双双身亡。 ⑧朋友说,只那一句,就让她打开了心扉。并不是因为女生真的变得和她一样,而是女生眼中的真诚与失落。对于朋友来说,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⑨想起曾经写过的一件事。邻家大伯很健谈,可是每年中总有固定的一天,终日无言。后来我们知道了原因,却是久久震撼。他的父母是聋哑人,有一年冬天,父母带着六岁的他去爷爷家过年。半路上,汽车忽然出了故障,慢慢地滑向山路下的深谷。车门无法打开,人们砸开车窗时,车身已经向下倾斜。大家纷纷涌向车窗向外跳,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他回头看,父母眼中全是不舍和牵挂,脸上带着微微的笑意。 ⑩从此,每一年的那一日,他都会禁言一天,用来体会父母当年的沉默无声,脑海中全是汽车坠崖那一刻父母的眼神与笑容。在生命中的每一个那一天,邻家大伯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怀念着那份爱与悲情。 ⑪足够了,漫长的岁月中,哪怕有过一个能融入我们生命的刹那,所有的日子便都有了意义。不管风雨起落,长路夜路,那份感动,那份爱,成为念念间最美的心灵家园!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注释)①盈然:漫溢的样子。 1.作者写了令人感动的三个片断,请概括出第二、三片断的内容。 片断一:我因为当年老师的微笑和话语,从此,叛逆的性格有所改变。 片断二:___________ 片断三: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加点词丰富的表达效果。 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 3.联系前后文,具体说说下面这个比喻句表达了作者“那一刻”怎样的心理感受? 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 4.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 5.本文题目含蓄而富有韵味,下面最能诠释题目含义的一项是( ) A. 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 B. 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C. 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D. 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
|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忆冼星海 茅 盾 那一次我所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还是小规模的,然而参加合唱的人数已有三百左右;朋友告诉我,曾经有过五百人以上的。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是星海先生担任鲁艺音乐系的短短时期内训练出来的得意弟子;朋友又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这次的演奏当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实说,尽管“这是小规模”,而且由他的高足代任指挥,可是那一次的演奏还是十分美满。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这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象他该是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们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的。 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 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呢,在西安已住了几个月,即将经过新疆而赴苏联。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么!”我心里这样说,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和友人初次见面,我总是拙于言词,不知道说些什么好,而在那时,我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然而星海却滔滔不绝说起来了。他说他刚出来,就知道我进去了,而在我还没到西安的时候就知道我要来了;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计划,问起了新疆的情形,接着就讲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我对于音乐的常识太差,静聆他的议论,实在不能赞一词。岂但不能赞一词而已,他的话我记也记不全呢。可是,他那种气魄,却又一次使我兴奋鼓舞,和上回听到《黄河大合唱》一样。拿破仑说他的字典上没有“难”这一字,我以为冼星海的字典上也没有这一个字。他说,他以后的十年中将以全力完成他这创作计划。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 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呵!“要写,还得回中国来!”这句话,今天还在我耳边回响,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写这小文的时候还觉得我是在做噩梦。 我看到报上的消息时,我半晌说不出话。 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 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了生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经验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了绮丽的色彩和声调;要是他不死,他一定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觉得何幸而有此罢? 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开头他就会讲述这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要说,“我经过中亚细亚,步行过万里,我看见了不少不少,我得了许多题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 一个生龙活虎般的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 (节选自《茅盾散文集》) 1.作者在写与冼星海见面之前,先写了他想象中的冼星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见到冼星海后,为什么“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 3.作者在倒数第三段写:“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倒数第二段又说:“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作者在结尾处说:“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你认为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5.对冼星海之死,作者表现出了无限的伤悲之痛,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表达方式表现这种情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