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社会融入社会] 在道德与法治课上,老师出示了下面这则材料,组织同学们开展探究活动。 探究材料:“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千百年来,家国情怀已经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传统家训文化内容丰富,包含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一体的教育思想,注重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有机统一。学校经常组织同学们开展一些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活动,将浓浓的家国情怀转化为具体的亲社会行为。 (1)材料中划线部分的内容包含了教材中哪些知识? (2)将家国情怀转化为亲社会行为,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个人成长的需要。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奉献社会? (3)列举两个我们青少年可以实施的亲社会行为。
|
|
[普通人传递正能量] 2018年11月24日央广网讯,湖北省建始县三里大沙河村,今年76岁的大沙河村村民万其珍、万家第三代摆渡传人已经在大沙河上义务摆渡23年。他的儿子万芳权常常帮着父亲义务摆渡。140 多年前,万其珍的祖父举家逃难来到大沙河村。当地百姓热情接纳他们,并给予他们帮助、牧济,他们得以在大沙河村落地生根。当时的大沙河水流湍急……从小生长在长江边上的万其珍的祖父热悉水性,于是卖了家里的几头猪,造了一条小木船,不收分文,义务摆渡,在临终之前还留下遗言:摆渡不收- -文钱,只要万家人在,这渡船就不能停下来。之后,万其珍的父亲和叔叔相继接过渡船的竹篙,一直就这样传承下来。141 年,万家四代人在这大沙河上义务摆渡,不收村民一分钱,只为一个祖上的承诺。 (1)故事中的摆渡人一万 家四代向社会传递了哪些正能量? (2)请你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名句概括故事中万家四代的高尚品德。 (3)为了祖上的承诺,141年,万家四代人在这大沙河上义务摆渡,带给我们哪些人生启迪?
|
|
[漫画天地说安全] 近日,陕四某中学正在开展国家安全教育。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将等案补充完整。为了配合学校的活动,小秦为班上的宣传板报准备了下面的题目。 (1)你是怎样评价漫画中小明的行为? (2)小明的这段经历带给你哪些警示? (3)我们青少年应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安全?
|
|
少年兴则国家兴,少年强则国家强。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我们青少年应该 ①不做平庸的普通人,只做贡献大的创造者 ②要胸怀祖国、自觉承担起实现民族振兴的历史责任 ③发扬实干精神 ,接力奋斗 ④努力学习.积极探索、无私奉献,让青春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
|
在当代中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被赋予新的内涵,它要求我们青少年 ①面临国家危难,要担负起救国重任 ②要胸怀祖国、自觉承担起实现民族振兴的历史责任 ③选择 自己喜欢的职业,谋求更好地发展 ④担负起历史重任,让青春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
|
习近平总书记适应我国当前的国家安全的新变化新形势,与时俱进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国家安全体系在新层面上的战略总部署。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①以人民安全为宗旨 ②以政治安全为根本 ③以促进文化安全为依托 ④以经济安全为基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
|
国家利益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总和。下列关于国家利益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国家利益非常重要.关系到民族的生存、国家的兴亡 B. 国家利益范围很广,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 C. 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而这完全可以等同 D. 国家利益反映广大人民的共同需求,是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
|
|
在某社区学习中心,一批志愿者坚持每个周末来教社区里的老人和儿童学习英语。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参加这项活动时,他们有着不同的回答。公司职员小王说:"我觉得一周中有五天是在为别人打工,只有这两天,我是在为自己做事。”大学教师小刘说:”我上学时得到过好多好心人资助,现在我也想尽我所能多帮助别人.回报社会。”这则材料告诉我们 ①服务社会有利于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②积极为社会作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 ③我们要热心公益 服务社会 ④我们要 增强责任感,在奉献中提升生命价值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
|
如果说世界是一幅画,那么关爱就是画中的一首诗;如果说世界是一棵树,那么关爱就是装点它的一朵小花。下列有关关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没有他人的关爱,我们就难以健康成长 B. 给予他人就是关爱,不必注意尊重他人 C. 关爱他人需要付出,但也是一种幸福 D. 关爱他人是一门艺术,必须注意传递爱心的方式
|
|
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作为社会成员, 我们应该 ①遵守学校纪律,完成学习任务 ②孝敬父母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话 ③保护环境.维护正义维护法律尊严 ④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热心公益事业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