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私毒品、文物、珍稀动植物物种、武器弹药等逃避海关监督的行为,会直接影响中国的国家形象,甚至会危及国家安全,最终侵蚀国家核心利益。这表明 A. 对出入关境的一切物品进行监督、检查并照章征收关税是一个国家主权独立的重要标志 B. 打击走私违法犯罪活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 C. 走私的大肆泛滥,会影响国家税收,但不会导致海关职能的虚空 D. 走私违法犯罪活动,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但不会侵蚀国家主权
|
|
爱因斯坦曾说过:“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为他人、为社会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奉献的生活意义。”爱因斯坦说的这句话告诉我们 A. 干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 B. 热心公益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C. 只有伟大的人物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D. 一个人的价值来自对社会的奉献
|
|
在社会生活中有许多规定,如“严禁考试作弊”“严禁酒后驾车”“严禁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等。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 A. 维护社会秩序要靠规则 B. 人们不能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C. 道德比法律更具约束力 D. 维护良好秩序,必须限制人们的自由
|
|
材料一:当黔南州的义务献血者杨克军接到危重患者杨昌荣家属的求救电话后,自费购买火车票,连夜赶到医院,为65岁的杨昌荣捐献了一个治疗单位的血小板,他的爱心义举让患者和家属感受到了社会正能量的温暖,在黔渝两地被传为佳话。 材料二:2016年5月27日,深圳一小区深夜失火,情况万分危急,千钧一发之际,被喧哗声惊醒的科城实验学校老师曾宪超大吼一声:“打119报警!”然后第一个冲进着火楼层,他迅速地把消防栓砸开,接上水管,踹开着火住户的门,对着着火点喷射水柱,为消防部门救火赢得了宝贵时间。 (1)以上两则材料中的人物是怎样实现人生意义的? (2)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追求生命的意义?
|
|
材料一:30年前,高中毕业的王学胜当上了民办教师,一直留在家乡的山区小学任教,用无悔的付出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如今,他扎根岳西县菖蒲镇菖蒲村东冲教学点,成为这里唯一的教师,努力培育着村里的11朵小花。“哪怕只剩一个学生,我也会坚持教下去。”坚守山区30年,他用爱与奉献为山里的孩子点亮了希望的明灯! 材料二:李元芳,是淮南市凤台县丁集镇张巷小学的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和别的老师不同的是,她总是拄着一个棍杖,走路一瘸一拐。每次走进教室,除了孩子们那天真无邪的“老师好”以外,还有一个常年陪伴她的“老朋友”——一条比她还要普通的长板凳。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她为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小儿麻痹症、脊柱侧弯严重变形,都让她饱受折磨。上课期间疼得实在受不了时,她就跪在板凳上坚持讲课,而这一跪,就是整整8年。 (1)结合王学胜和李元芳老师的事迹,谈谈我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 (2)请你描述一下心目中的好老师的形象。 (3)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我们应如何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
|
在校园网论坛上有许多关于挫折这一话题的跟帖,下面是几个网友的跟帖。 平凡人生:人生必有坎坷和挫折!挫折是成功的先导,不怕挫折比渴望成功更可贵。 天道酬勤: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所以遇到挫折时要寻求解决之道,而不是自寻烦恼,消极对待。 风舞飞扬:人生总是这样坎坎坷坷,有目标的人就会成功,不要遇到一点点挫折就一蹶不振,要学会战胜自己 请你参与他们的讨论,并围绕下列问题跟帖发言 (1)你认为挫折是什么? (2)你认为人们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3)面对挫折,我们应如何发掘自己生命的力量?
|
|
正值青春期的未成年学生,容易受到溺水、烧伤、交通事故、被勒索等伤害。避免这些伤害,最有效的对策是 A.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B. 学习火灾逃生常识 C. 遵守交通规则 D. 学习法律常识
|
|
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现代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是 ①关心世界和国家大事 ②探讨社会和人生问题 ③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④创建学习型家庭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
|
“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下列说法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 人类善待其他生命的动机是自私的 B. 人类的生存与其他生命没有关系 C. 生命是休戚与共的,我们要自觉珍爱他人生命 D. 面对人生的挑战,要满怀斗志
|
|
2015年12月9日,王先生在昆明海埂大坝拍摄到有游客抓海鸥自拍留影,游客无视被抓海鸥的挣扎和其他海鸥呼救鸣叫的行为让王先生非常气愤,他在将虐鸥过程记录下来后,立即上前对此行为制止,游客抓海鸥自拍留影的行为 ①是一个普通人热爱大自然,亲近动物的表现 ②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 ③是一种漠视生命的行为,有可能对海鸥的生命造成伤害 ④是有悖于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行为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