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图示意采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题。 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A. 河套平原 B. 黄淮平原 C. 辽东丘陵 D. 闽浙丘陵 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
|
某企业集团计划新建有色金属冶炼厂。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的成本分析图(单位相同),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从企业生产的经济成本考虑,最适宜建厂的地点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据图分析,乙地最有可能位于 A. 西藏 B. 上海 C. 山西 D. 贵州
|
|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图中A地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相同的是 A. 美国五大湖周边地区 B.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C. 珠江三角洲地区 D. 雅鲁藏布江谷地 2.图中粗放牧牛带的牛肉不仅销往该国沿海城市,而且远销到欧洲,这主要得益于 A. 水源增加 B. 劳动力素质提高 C. 政策扶持 D. 冷藏保鲜技术提高
|
|
2016年5月湖北连续下雨,武汉多地积水(如下图)。早在2011年夏季,“到武汉来看海”就成为网络流行语。近年来,武汉逢雨必涝,主城区渍水严重,严重影响市民出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近年来武汉城市内涝原因的说法,表述错误的是 A. 武汉市灾害性天气发生频次逐年增高 B. 地势低平,地表硬化面积大,排水不畅 C. 城市化建设大面积填埋湖泊,导致湖泊调蓄功能减弱 D. 城市规划不合理,排水管网建设落后 2.关于缓解武汉城市内涝的措施,可行的是 ①在城市人行道建设中推广使用渗水砖 ②增加绿地面积 ③加强排水系统建设 ④将湖区附近的建筑物拆移,退建还湖 ⑤市郊实行退田还湖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⑤ D. ②③④
|
|
读“我国东部某城市城市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城市工业不断向东北部迁移,主要原因可能是 ①城区地租上涨 ②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③东北部人口众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④东北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2.近年来,甲地出现了高级住宅群,主要原因是甲地 A. 远离中心城区,地租低廉 B. 靠近河流、湖泊,环境质量好 C. 地势开阔,便于建设住宅区 D. 位于河流附近,取水方便
|
|
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图4),回答问题。 (1)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 ) A.a b c B.a c d C.a b d D.b c d (2)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是 A.a B.b C.c D. d
|
|
读下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图中②国0~14岁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 相应正确措施是( ) A. 70% 鼓励生育 B. 60% 计划生育 C. 15% 采取移民政策 D. 30% 鼓励人员出国
|
|
读喀什所在地区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综合地形、气候两大要素,我国可划分为三大自然区,喀什属于______________(填自然区名称)。 (2)喀什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最类似于下面图中的________。 (3)喀什所在地区的水循环类型属于( ) A.陆上内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海陆间大循环 D.无法确定 (4)“农夫果园”番茄汁的原料主要来自喀什地区,这里是世界上极佳的番茄产地。其发展农业的独特优势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劣势是水源不足。本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P、Q、M、N为四个不同的地区。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立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的地区是( ) A. P B. Q C. M D. N 2.下列描述符合P、Q、M、N四地区当地实际情况的是( ) A. P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力植树种草 B. Q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C. M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大水漫灌压碱 D. N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退耕还牧 3.P地区西部沿岸的洋流属于( ) A. 向高纬度流的寒流 B. 向低纬度流的寒流 C. 向北流的暖流 D. 向南流的暖流
|
|
读湖南某乡村面貌变化对比表,回答下面小题。 1.导致该乡面貌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①自然条件的改变 ②产业结构的调整 ③劳动力数量的大量增加 ④环境的综合整治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2.该乡在今后发展中应注意( ) ①大力发展工业,以此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②鼓励农民外出打工,减轻本区域环境压力,并促进劳务收入增长 ③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保护环境 ④根据环境的承载量合理规划旅游业的发展,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