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地抬升,现在平均海拔已超过4 5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 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 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 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 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 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 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 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生物多样性减少 D. 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
|
下图为“局部地区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 ) A. ①为气流遇冷下沉形成 B. ③气流受热上升形成 C. 乙为多雨带 D. ②为近地表的西风带 2.当乙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 ) A. 气压、带风带南移 B. 天津地区盛行西北风 C. 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D. 天津地区昼短夜长
|
|
下列地理现象,按其内在联系的正确连线是( ) A. 我国西北昼夜温差大——大气的反射作用 B. 霜冻多出现在早春或晚秋的晴夜——大气的散射作用 C. 雨后天空格外蓝——大气的逆辐射作用 D. 夏季的白天天空多云,感觉凉快——大气的反射作用
|
|
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 A. 太阳黑子会使地球温度降低 B. 耀斑爆发时,会引起地球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长波通讯 C. 会引起“磁暴”,罗盘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D. 耀斑将大量能量发射至地球,引起地球上大面积干旱
|
|
2000年到2008年长江三角洲某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翻了近两番,根据该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结构和单位GDP能耗变化图表,回答下列各题。 1.2000年到2008年该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费基本特征是( ) ①石油、天然气消费总量下降 ②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未变 ③石油消费量增幅低于天然气 ④煤炭的消费比例不断增大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2.2000年到2008年该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翻了近两番的主要原因是该地( ) A. 流动人口持续增加 B. 工业企业节能改造严重滞后 C. 高能耗企业比重增大 D. 能源需求随经济发展而扩大
|
|
读我国某种矿产品运输线路图,回答以下题目。 1.关于图中矿产品输出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叙述正确的是( ) A. 石油工业向气化、液化、电化产品方向发展 B. 冶金工业向不锈钢系列制品及铝系列制品方向发展 C. 建材工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D. 化学工业向轻、薄型方向发展 2.该矿产品的运输能够( ) A. 改善输入地区的环境质量 B. 缓解输入地区能源不足的压力 C. 改善输出地区的环境质量 D. 有利于能源的综合利用
|
|
青海省油气资源比较丰富,加上近年来新能源的开发,出现能源过剩现象。下图是青海省电力构成情况。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新能源主要包括( ) A. 风能、太阳能 B. 核能、太阳能 C. 核能、地热能 D. 风能、地热能 2.青海省为解决能源过剩问题应该大力发展( ) A. 纺织工业 B. 电子工业 C. 食品加工工业 D. 石油化学工业
|
|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题。 2011年11月4日,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启动建设。该地建风电基地的有利条件有( ) ①可利用周围未利用土地 ②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 ③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④能源短缺,需求量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
|
我国资源型城市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处于衰落期。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下图为该区域简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包头建设国家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科技实力不强,需要引进人才和技术 B. 扩大稀土产量,增加出口量 C. 黄河含沙量大,工业水源水质差 D. 靠近黄河、铁路,水陆交通便利 2.下列有关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措施,不可行的是( ) A. 延长产业链,加强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 B.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都面临成长——成熟——衰落的过程,发展第三产业是唯一出路 C. 完善基础设施,关闭整合亏损严重且又存在安全隐患的中小企业 D. 对废矿区复垦,有针对性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旅游业等
|
|
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但在5年前,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当地在资源开发初期最有可能发展的是 A. 高耗能工业 B. 食品工业 C. 农产品加工工业 D. 金矿开采 2.近年来,该地区逐渐形成图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B. 扩大了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 C. 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D. 增大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