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浙江某沿海港口城市规划示意图。该城市各组团分工明确,其中城市“绿心”由山体和水域组成,以保护为主,禁止大规模开发。完成下面小题。 1.在该城市规划中,限制了城市各组团的 A. 服务种类 B. 服务范围 C. 服务人口 D. 服务等级 2.城市“绿心”的设置,反映出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是 A. 发展中心城市,增强辐射带动功能 B. 强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人居环境 C. 发展区域经济,引导农业人口城市化 D. 运用信息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
|
TOD模式是为了解决城市无限制蔓延而采取的一种以公共交通为导向,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市社区开发模式。下图为TOD模式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城市无限制蔓延”主要是指 A. “滞后城市化” B. 城市化发展快 C. 城市郊区化 D. “虚假城市化” 2.TOD模式主要协调了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A. 治安混乱问题 B. 环境恶化问题 C. 就业困难问题 D. 交通拥堵问题
|
|
读“山东省某县城2015~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图示工业区布局在城镇南部,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交通 ②地价 ③环境 ④市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该县城通过新的城市规划会 A. 提高绿地人口密度 B. 优化城市用地结构 C. 使城市病更加严重 D. 导致河流污染加剧
|
|
2016年11月份,由中国出发的首支贸易试点车队抵达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并将货物装船发往海外,标志着“一带一路”建设示范和先行项目的中巴经济走廊正式贯通。 完成下列各题。 1.中巴经济走廊两端自然地理环境的共同特征是( ) A. 气候温暖 B. 地形平坦 C. 降水稀少 D. 土壤肥沃 2.瓜达尔港的建设沿用了中国深圳模式,影响两城市形成的共同区位因素有( ) ①自然资源丰富 ②国家政策支持 ③科学技术发达 ④地理位置优越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
|
下图是四个地区城市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增长趋势图,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
|
下图示意某市某区的昼夜人口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各题。 1.“卧城”是指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该市“卧城”位于该区的( ) A. 东部 B. 东南部 C. 北部 D. 西南部 2.对图中四处功能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处为高新产业区 B. ②处为休闲娱乐区 C. ③处为中心商务区 D. ④处为商住混合区
|
|
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高达4 500多米,形成独特的高原自然景观。其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序号填在框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①太阳辐射强 ②气温低 ③空气稀薄 (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地理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青藏高原地区,其“牵一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
|
|
(题文)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甲、乙两幅区域图。 材料2:凌汛是冬季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冰凌对河水阻碍,使河水水位抬升而形成的水位上涨现象。 (1)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内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2)试分析江汉平原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3)试解释黄河在乙图所示河段易发生凌汛现象的原因。 (4)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乙图中贺兰山以西荒漠化自然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列表格中。 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B.地面变干燥 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降低
|
|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加 A. ①③②④ B. ②④①③ C. ①④②③ D. ①④③② 2.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产生土壤盐碱化 ③洪涝灾害加剧 ④渔业产量下降 ⑤三角洲面积扩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①②④
|
|
读我国某区域绿洲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A. 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 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 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 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2.该示意图体现了 A.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B.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 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