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地理试题

图示是1978~2004年某国人口总量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结合示意图分析,该时间段内,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峰期出现在1989年

B. 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C. 1978年~2004年,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

D. 1978年~2004年,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2.依据该图分析,该时间段内,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A. 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至1%以下,不应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B.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总量同期达到最高峰

C. 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属于发达国家

D. 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但是人口总量大,人口问题仍十分严峻

 

随着中东地区局势进一步恶化,中东难民大量迁往欧洲。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中东地区难民大规模迁出的主要原因是(   

A. 战争和政治动荡    B. 干旱和粮食短缺    C. 地震和火山频繁    D. 石油开发和工程建设

2.欧洲成为中东难民迁入地的主要原因是(   

①欧洲经济发达             ②两地距离近

③两地宗教信仰相同         ④两地生活习俗一致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口合理容量就是环境人口容量

B. 人口合理容量一般大于环境人口容量,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含义

C. 是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

D. 合理人口容量具有较大的确定性

 

(题文)地球上适合供养多少人口是由哪个指标来反映的(  )

A. 环境承载力    B. 环境人口容量    C. 人口合理容量    D. 科技水平

 

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受社会经济条件制约。读图,完成小题。

1.图乙中的三种人口类型中,增长特点与图甲中的阶段④一致的是( )

A. A     B. B    C. C    D. D

2.图乙中,a图所示人口类型的增长特点是( )

A.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某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持续增长,下图示意该地区25人/km2等人口密度线的变化。对该地区人口分布的描述是(  

A. 西北多东南少    B. 南多北少    C. 东南多西北少    D. 北多南少

 

根据图示判断我国劳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是(   

A. 1965年    B. 1980年    C. 2015年    D. 2035年

 

自全国放开“单独二孩”政策两年来,从政策效果看,远低于预期,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应对可能出现的人口问题,2016年启动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下图示意我国1960—2045年每五年劳动人口增长率变化(含预测),完成问题。

1.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政策,时间相隔不到三年,影响两次生育政策调整间隔短的主要原因是(   

A. 人口老龄化严重

B. 生育观念的改变

C. 育龄妇女人数少

D. 劳动力严重不足

2.“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B. 家庭负担持续加重

C. 有利于扩大内需

D. 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

 

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图,完成下题.

1.如果用a表示本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数量,用b表示中国的人口合理容量,用c表示中国的环境承载力,那么a、b、c三者的大小关系是(  )

A. a<b<c B. c<b<a C. b<a<c D. a<c<b

2.下列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

A. 四川﹣水力资源 B. 江苏﹣气候资源 C. 黑龙江﹣矿产资源 D. 新疆﹣水资源

 

从第四次人口普查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广东省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其原因是(   

A. 政区变更,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B. 政策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提高

C. 经济发展,人口的死亡率降低    D. 人口迁入,人口的机械增长加快

 

共419098条记录 当前(15316/41910) 首页 上一页 15311 15312 15313 15314 15315 15316 15317 15318 15319 15320 15321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