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企业牧场位置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乳业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北京某乳品企业原有牧场的分布看,影响该牧场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A. 大城市的消费市场 B. 先进的加工技术 C. 现代化的交通条件 D. 雨热同期的气候 2.该乳品企业在内蒙古新辟了奶源牧场,此举措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是 ①北京到内蒙古的交通路网改善②新辟牧场周边的市场扩大③内蒙古牧业的集约化程度提高④冷藏、保鲜技术提高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
下图是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结构示意图(局部),MN代表城市功能区。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城市的结构中 A. 高速公路主要有利于市内交通和工业发展 B. M为住宅区,N为工业区 C. 绿地占地面积过于庞大 D. 火电厂对住宅区造成污染 2.该城市正在规划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适合的位置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
|
下图为我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图(含港澳台地区人口数),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段是 A. 1964~1982年 B. 1982~1990年 C. 1990~2000年 D. 2000~2010年 2.图中反映出我国目前的人口特点是 A. 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B. 老年人口偏多 C. 人口总量大 D. 劳动力缺乏
|
|
河中垂钓,钓点是关键,钓点宜选在水流缓慢、河水清澈、饵料丰富且易于观寮浮漂之地。某次中雨过后,河南小军来到下图所示河段垂钓。此时,他发现河水已漫过人工堤坝,河中沙洲仍出露水面。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小军垂钓时 A. 丁处河水较丙处混浊 B. 河中沙洲面积在扩大 C. 堤坝的东侧较西侧容易垮塌 D. 堤坝上游河段,东侧河水较西侧深 2.本次垂钓,钓钩最适宜投放于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
|
下图为华北某地具备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 A. 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 B. 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 C. 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 D. 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2.图示地区( ) A. 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B. 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 C. 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 D. 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
|
欧洲鳗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到达欧洲西部沿海,然后,进入河流生活,成年后回到马尾藻海,产卵后死亡。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首先借助的洋流是 A. 北太平洋暖流 B. 墨西哥湾暖流 C. 日本暧流 D. 千岛寒流 2.甲地自然环境深受海洋影响,在河流水文特征方面表现为 A. 含沙量小冰期短 B. 流量稳定、水量丰富 C. 水量丰富、落差大 D. 流速缓慢、流量变化大
|
|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下列关于图中各纬度带气流运动方向与干湿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0°~10°盛行下沉气流,干燥 B. 10°~20°盛行东北风,干燥 C. 20°~30°盛行西南风,湿润 D. 30°~40°盛行下沉气流,干燥 2.若M点位于大陆西岸,则下列四幅图中表示M地气候特征的是
|
|
洗车指数是根据过去12小时和未来48小时有无雨雪天气,路面是否有积雪和泥水,是否容易使汽车溅上泥水,是否有沙尘等天气条件,给爱车族提供是否适宜洗车的气象指数。洗车指数共分为4级,级数越高,就越不适宜洗车。读某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洗车指数数值最低的是 A. ③ B. ② C. ① D. ④ 2.如果图中等压线状况维持不变,某人自驾汽车从②地经③地到④地,天气变化可能是 A. 气温:暖→冷→暖 B. 气压:低→高→低 C. 降雨:晴→雨→晴 D. 风向:西北风→西南风→东南风 3.下列关于图示虚线范围内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A. 冷气团过境,气温骤降 B. 冷锋锋后,带来强降水 C. 冷锋过境,风力强劲,扬起沙石 D. 高压系统控制,降水偏少
|
|
表一是洛阳某中学(34°40′N,112°30′E)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学期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获得的数据,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小组每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时,北京时间应为 A. 12:30 B. 12:00 C. 11:04 D. 11:30 2.第三次测量时,正值北半球 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 3.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 洛阳昼渐短且昼短夜长 B. 北极附近的极昼范围在逐渐变大 C. 地球公转速度在逐渐变快 D. 太阳直射点在向南移动
|
|
读漫画,完成下列各题。 (1)这幅漫画所揭示的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针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