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A处为水库,是B城市的唯一水源,C处为山地。 读图回答问题。 (1)分析应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B城市的水源? (2)某企业拟在C处山坡上开辟采石场,指出其可能对该处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
|
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体系的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被喻为 “地球之肾”。湖泊、沼泽、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等都属于湿地范畴。湿地的保护与持续利用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下列关于湿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湿地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 ②为了增加当地种植业收入,应将天然湿地围垦造田 ③在湿地生态环境中,水生植物、鱼类及软体动物、鸟类等形成食物链 ④湿地的减少对当地的气候、蓄洪防洪有影响,但不会对污染物降解产生影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
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P地与Q地相比,P地(双选) ( ) A. 年大风日数少 B. 年降水量多 C. 年降雪日数少 D. 沙尘暴日数多 2.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双选) ( ) A. 截留水分 B. 改变气候类型 C. 削弱风力 D. 改变植被类型
|
|
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2万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以上。其中以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最为严重。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 高山冰雪融水量的减少 B. 工矿交通建设 C. 过度的樵采、放牧和农垦活动 D.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下列防治荒漠化的措施中,合理的是 ( ) ①退耕还牧 ②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增加灌溉面积 ③确定合理载畜量 ④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 ⑤改变耕作制度,降低复种指数 ⑥开展大规模人工降雨 ⑦融冰化雪 A. ①②③ B. ②③⑥ C. ④⑤⑦ D. ①③④ 3.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营造以防治荒漠化为主要目的的生态工程是 ( ) A. 沿海防护林绿化工程 B. “三北”防护林工程 C. 太行山沿线绿化工程 D.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
|
黄河口是我国新增湿地最快的地区,近50年来平均每年造地4万亩,但近年来湿地增长速度减慢。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黄河口湿地的成因是 ( ) A.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B. 渤海海区不断下沉 C. 海水的堆积作用 D. 河流的堆积作用 2.近年来,黄河口湿地增长趋缓的原因是 ( ) ①河流搬运能力增强 ②渤海海区下沉迅速增快 ③小浪底枢纽工程蓄水拦沙 ④黄河下游段取水量增加 ⑤中游生态有所恢复 A. ①②⑤ B. ③④⑤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
|
为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 ) 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 ②生态环境以恢复自然植被为主 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 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的经济模式 A. ①③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②④
|
|
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耕地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 ( ) A. 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 B. 西部地区降水多而集中 C. 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D. 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泛
|
|
读“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A,C,D,E四个生态脆弱区共同存在的生态问题为 ( ) A. 森林破坏 B. 水土流失 C. 草场退化 D. 生物多样性锐减 2.B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形成原因包括 ( ) 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②地处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 ③土地贫瘠,植被稀少 ④河流稀少,多为季节性河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从2010年10月28日开始的灰霾污染事件,让南京、镇江、常州等城市顿成“烟城”。从环保部门紧急调查的情况看,这是由于周边部分地区农民燃烧秸秆,烟雾“随风潜入城”。而专家指出,这起大气污染事件的发生,城市自身难辞其咎。 (1)周边农民对燃烧秸秆的危害认识不到位,直接导致了这起污染事件的发生。为了加强宣传,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总结分析燃烧秸秆的危害。 (2)下列有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措施,可行的有(多选) ( ) A.采用机械化操作,实现秸秆还田 B.以秸秆为原料,大力发展沼气 C.把玉米秸秆加工成动物饲料 D.加大处罚力度,加强巡查力度 (3)试分析这起大气污染事件的发生,城市自身难辞其咎的原因。 (4)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南京市今后应做好哪些工作?
|
|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据统计,全球每年生产约1亿吨塑料制品,其中10%的最终“归宿”是大海。下图中甲处示意太平洋上最集中的废塑料物品和碎片“垃圾场”,其面积达343万平方千米,中心最厚处达30米,被称为“太平洋垃圾旋涡”。 (1)描述“垃圾场”分布的大致位置。 (2)指出“垃圾旋涡”旋转的方向,并简要分析说明大量塑料垃圾在甲海域聚集的主要原因。 (3)概括说明控制甲海域“垃圾场”进一步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