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2017年4月1日国家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距北京100多千米),它是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材料二 下图为“深圳、浦东和雄安区位示意图”。 (1)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相比深圳、浦东的区位,分析雄安新区的空间位置特征及凭借的基础设施条件。 (2)河北省植树造林,构建京津冀生态屏障。说明此生态屏障的生态效益有哪些。 (3)为了使河北省更好地成为京津的“米袋子”和“菜篮子”,简述该省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
|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华中地区某区域(D湖及周边地区)图 材料二 水量盈余率是衡量水体需水量变化的重要指标(水量盈余率=流入量/流出量),下表为“D湖2015年各月水量盈余率统计表”。 材料三 D湖沿岸某地的1954年和2014年土地利用状况示意图 (1)根据材料二,概述D湖水量变化特点并分析影响因素。 (2)据图思考该地土地利用变化对湖泊及周围地区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请填写空项。 (3)举例说明图示区域适合开展农业多种经营生产的理由。
|
|
西成(西安至成都)高铁于2017年12月6日正式投入运营,被称为“高铁蜀道”。该线路西段桥梁长127公里,隧道长189公里,桥隧比高达92.1%。下图为西成高铁线路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西城高铁陕西段以桥隧代路的主要目的是 A. 降低施工技术要求 B. 节省工程投资 C. 减小线路的长度和坡度 D. 避免气象灾害的威胁 2.西城高铁的通车,对沿线促进作用最显著的产业是 A. 旅游业 B. 高新技术产业 C. 制造业 D. 农业
|
|
北京市某校“地理社团”进行了网上模拟探究活动,图中大图表示模拟探究的区域和探险路线,小图示意苏门答腊岛。读图完成下题。 下列地理现象与主要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与②风向不同——大气环流不同 B. ③与④气候不同——海陆位置不同 C. ⑤与⑥自然带不同——海拔高度不同 D. ①与⑥植被相似——气候类型相同
|
|
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了一款无桩借还车模式的智能硬件。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就能快速租用和归还一辆单车,完成一次几公里以内的市内骑行。下图为北京某用户在一天中不同时段查询到的同一区域单车分布状况。据此回答下题。 图中不同时段单车分布差异的原因最可能是路口附近( ) A. 办公区集中 B. 高档住宅区集中 C. 公交站点集中 D. 工业区集中
|
|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若我国人口婚育的平均年龄为25岁,则下一次生育高峰出现的时段大约在( ) A. 2010~2015年 B. 2015~2020年 C. 2025~2030年 D. 2030~2035年 2.我国人口总数达到最高峰的时间大约在( ) A. 2015年 B. 2028年 C. 2035年 D. 2040年
|
|
水进型三角洲是三角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指当水盆(湖和海)水面不断上升,河流所携沉积物在河湖(海)交汇地带沉积下来,并逐渐往陆地方向退积,在其有效沉积率小于水面上升速度的条件下,在原三角洲沿岸平原之上所形成的一套水下沉积的、粒度规律的沉积体。下图为“我国内陆某湖泊水进型三角洲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提供的图文资料推断,水进型三角洲砂体粒度在垂直方向的排列特点为 A. 中间粗两端细 B. 上端端粗下端细 C. 下端端粗上端细 D. 两两端粗中间细 2.当图示水进型三角洲面积增大显著时,多发生在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3.当图示沉积界线由⑤~①变化时,对河流特征的影响表现为 A. 流速增大 B. 含沙量减小 C. 河床增高 D. 河道多分汉
|
|
读北印度洋某季节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季节 A. 南非沿岸干旱频发 B. 北京白昼时间不断变长 C. 青海湖附近油菜花盛开 D. 澳大利亚小麦正值收获季节 2.①半岛沿海地区在此季节多海雾,主要原因是 A. 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B. 气候炎热,蒸发量大,水汽多 C. 临近印度洋,水汽充足 D. 寒流经过,下垫面温度低,水汽凝结
|
|
下图的左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岛屿等高线地形图,右图为某同学在岛上某地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的太阳在海天一线上。 1.该岛风力资源丰富,风力主要来源于冬季风和台风。下列地点,风力资源最弱的是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D. ④地 2.若右图反映“海日生残夜”的景观,则照片拍摄地最不可能在图示四地中的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D. ④地
|
|
读某山地等高线、等温线、雪线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山地南坡属于( ) A. 阳坡和背风坡 B. 阴坡和背风坡 C. 阴坡和迎风坡 D. 阳坡和迎风坡 2.图中①②间分布最广的植被可能为( ) A. 高山草甸 B. 高寒荒漠 C. 针阔混交林 D. 高山针叶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