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世界尼泊尔国家地形图,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北与中国相接。曾有人对该国形容“幸福度最高,人人有信仰,简单而纯洁”,徒步旅游和登山业发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国( ) A. 海陆兼备 B. 经济发达 C. 多山多地震 D. 河流航运价值高 2.旅游业是该国的支柱产业,该国旅游的旺季是( ) A. 1~2月 B. 4~5月 C. 7~8月 D. 10~11月
|
|
读图,某海轮由①点出发,沿点虚线路径经②、③、④三处,返回原地。甲、乙、丙、丁处分布有热带雨林,关于其成因正确的叙述是( ) A. 甲处受赤道低压带的影响,且位于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 B. 乙处受赤道低压带的影响,且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 C. 丙处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 D. 丁处受赤道低压带的影响,且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
|
|
M岛位于马六甲海峡的西南部,该岛上港口很少。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M岛东北部沼泽广布的原因有( ) A. 气温低,蒸发量较小 B. 地势低平且多冻土,排水不畅 C. 受沿岸海水的顶托作用强 D. 森林覆盖率高,蒸发量大 2.M岛港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M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B. M岛东北部受台风影响大,对航行影响大 C. M岛所临马六甲海峡航道狭窄,不利于港口建设 D. M岛受印度洋海浪的影响
|
|
读下面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15年2月该区域部分地区遭受了罕见的雪灾,其中受灾较严重的城市可能有( )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2.关于乙岛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虚线框内东南部地势较平坦,西北部地势较陡峻 B. 该岛因火山喷发而形成 C. 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D. 沿岸海域渔业资源丰富
|
|
下图为我国渭河流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若在图中A 处建一水电站,则对渭河的影响有( ) ①流速降低;②泥沙淤积加快;③水位升高,河流水面变宽;④水量减小;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从图中水库分布看,修建水库的主要意义是( ) A. 旅游 B. 发电 C. 养殖 D. 防治水土流失
|
|
蜂农为了“追花夺蜜”,往往要不停地迁徙放蜂。下图为我国东线放蜂线路。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蜂农“追花夺蜜”应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 A. 航空运输 B. 内河航运 C. 铁路运输 D. 公路运输 2.蜂农沿图示路线放蜂途中,最可能遇到的地理现象是( ) A. 在闽粤遇山洪,冲走蜂箱 B. 在皖南遇梅雨,滴蜜无收 C. 在华北遇干旱,蜜源减少 D. 在东北遇初霜,蜜蜂受冻
|
|
中部粮食主产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土地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0.69%,耕地总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4.06%,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30%以上,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该区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有明显优势。读中部粮食主产区分区图(甲)及各区耕地等别结构图(乙),完成下列问题。 注:根据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将中国耕地划分为1~15等,1等地质量最好,15等地质量最差。 1.上图中耕地质量最优的地区是 ( ) A. 黄土高原区 B. 黄淮海区 C. 长江中下游区 D. 四川盆地区 2.图乙反映出四川盆地区和云贵高原区的耕地面积较小,主要原因是 ( ) A. 地处偏远,农业技术落后 B. 地表崎岖,平地面积小 C. 地表岩石裸露,无法耕作 D. 人口少,土地资源无力开发
|
|
甘肃玉门是中国第一个大型石油基地,但近年来资源趋于枯竭。目前甘肃省正在河西走廊建设千万千瓦级发电基地,打造“陆上三峡”,玉门是其主战场。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河西走廊能够建设千万千瓦级发电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 A. 油电能源丰富 B. 煤电能源丰富 C. 水电能源丰富 D. 风电能源丰富 2.助推玉门成为“陆上三峡”主战场的因素是( ) A. 气候 B. 地形 C. 风力 D. 太阳辐射
|
|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②③④四地中如果只考虑纬度及海陆分布因素,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若②③两地同时迎日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我国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 B. 巴西高原上动物数量减少 C.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正值冬小麦播种期 D. 北美林地驯鹿正忙着向南迁徙 3.④地被称为沙漠带上的唯一绿洲,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地形地势 B. 临近海洋 C. 大气环流 D. 人类活动
|
|
下图为某时段我国局部地区降水量预报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该时段最有可能为( ) A. 3、4月 B. 5、6月 C. 7、8月 D. 9、10月 2.该时段,可能对甲地区农业带来有利影响的天气是( ) A. 寒潮 B. 台风 C. 梅雨 D. 沙尘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