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以________为中心的极地俯视图。甲的地理坐标为 ,甲在乙的 方向。 (2)图中晨线是________,昏线是________。 (3)A、D、E三点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时上饶正午影子朝向为 ,乙点的夜长为________时。 (5)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时与E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占全球的 A.等于1/2 B.等于1/3 C.小于1/2 D.大于1/2
|
|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A.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 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 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2.B圈层是一个 A. 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B. 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 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D. 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3.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结构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
|
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A,B,C,D四个箭头中正确表示风向的是 A. A B. B C. C D. D 2.图中A,B,C,D四处风力最大的是 A. A B. B C. C D. D
|
|
读“以北极为中心的局部大气环流分布示意图”(AB为晨昏线,阴影部分为气压带),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甲所在地的气压带名称应该是 A. 赤道低气压带 B. 副极地低气压带 C. 副热带高气压带 D. 极地高气压带 2.图示时刻,北京时间为 A. 11时 B. 17时 C. 次日2时 D. 次日5时
|
|
下图为气压带移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图甲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A. 0°~10°N盛行下沉气流 B. 10°N~20°N盛行东南风 C. 20°N~30°N盛行西北风 D. 30°N~40°N盛行西南风 2.图乙反映北半球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
|
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面小题。 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2.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 A. 甲乙丙丁 B. 甲乙丁丙 C. 丙丁乙甲 D. 丁丙乙甲 3.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①地球的公转 ②地球的自转 ③黄赤交角的存在 ④地方时的不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
|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A. 温室效应 B. 热力环流 C. 海陆热力差异 D. 风的形成 2.图中的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画法正确的有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
|
2013年10月23日,进入采暖季后的一场大雾致使东北三省的省会城市全部处于雾霾笼罩之下,PM2.5测量计“爆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说法不利于雾霾形成的是 A. 大量燃煤采暖 B. 城市汽车拥有量大 C. 多大风天气 D. 多晴朗干燥天气 2.雾霾笼罩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地面辐射增强 B. 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C. 大气对流旺盛 D. 大气削弱作用减弱
|
|
读下图,判断回答。请回答下面小题: 1.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温度:b>c>d>a B. 气压:a>c>b>d C. 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D.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2.若此图是城市风环流侧视图,①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 A. 净化、增温 B. 净化、增湿 C. 增温、增湿 D. 减温、减湿 3.若该图为海滨地区海陆风模式示意图,且b表示海洋,a表示陆地,则此图所示情形①为 A. 白天的海风 B. 夜晚的海风 C. 白天的陆风 D. 夜晚的陆风 4.若该图表示北半球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 A. b地多为晴朗天气 B. ①表示西风带 C. a地多阴雨天气 D. ①表示东北信风带
|
|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A. 地面辐射 B. 太阳辐射 C. 大气辐射 D. 大气逆辐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A.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 B. 大气的反射作用——d C. 大气的吸收作用——b D. 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