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图“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各题。 1.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图中所示区域最适宜发展的产业部门是( ) A. 水产品养殖 B. 棉花种植 C. 林产品加工 D. 水力发电 2.在图中所示的区域中,a~b路段容易遭受自然灾害,主要是由于沿线( ) A. 山体坡度大 B. 地表崎岖不平 C. 河水流速快 D. 泥沙淤积严重
|
|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假设该图为等高线地形图,L为河流,则图中箭头正确表示河流集水方向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假设图中曲线为等高线,L为河流,且图中等高距为200 m,由图中a和b的数值可能是 ( ) A. 1100、1250 B. 1100、1350 C. 1500、1250 D. 1500、1350
|
|
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山相对高度为2 470米 B. CD是山谷,EF是山脊 C. H在西南坡上,阳光充足 D. H地比B地降水多 2.B点此时的温度为18℃,如果只考虑高度因素,那么甲峰与乙峰的温度分别为( ) A. 13.5 ℃,12.5 ℃ B. 22.5 ℃,13.5 ℃ C. 22.5 ℃,14.5 ℃ D. 13.5 ℃,14.5 ℃ 3.上图中,有一处适合户外攀岩运动。运动员从崖底攀至陡崖最高处,高差可能有( ) A. 101米 B. 198米 C. 298米 D. 601米
|
|
读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区域最高处与乙村的高差可能为( ) A. 600m B. 900m C. 1000m D. 1 200m 2.下列地点位于①处视野范围的是( ) A. ③镇、乙村 B. Ⅰ山山顶、②镇 C. ④镇、Ⅱ山山顶 D. 甲村、Ⅱ山山顶 3.为了将⑤地的铁矿运到③镇附近加工出口,图中M、N、P、Q四条公路线设计合理的是( ) A. M线 B. N线 C. P线 D. Q线
|
|
下图中M海峡的最冷月平均水温北侧为-1.7℃,南侧为2.1℃。8月份水温北侧为5~8℃,南侧为15~20℃。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M海峡最窄处宽约( ) A. 110千米 B. 65千米 C. 43千米 D. 20千米 2.导致M海峡南北两侧水温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洋流 B. 太阳辐射 C. 大气环流 D. 海陆位置
|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竹子打造绿色住宅已成为建筑业的新潮流。竹结构住宅墙体不生霉菌,装修不用一滴油漆。竹结构建筑的材料是毛竹,毛竹适应环境、涵养水源、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强,被誉为“植物钢筋”。毛竹结构建筑流程是毛竹原料→杀菌→脱糖→防腐防虫→工厂组装→现场拼接→内外装饰→成品房屋。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竹产国,毛竹大多生长在山区等不适宜粮食作物生长的地方。竹子不仅可以富农,还可以强一方经济。 (1)与其它材料结构的住宅建筑相比,简述竹结构住宅建筑的优点。 (2)分析竹结构建筑的兴起,对我国毛竹产区脱贫致富与振兴经济的积极影响。 (3)说明竹结构建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意义。
|
|
读某海域洋流循环模式图回答问题。 (1)图中所示的洋流所在海域为 半球,判断理由 。 (2)若该图表示大西洋,那么A洋流为__ (洋流名称);若该图表示太平洋,则C洋流为 ____(洋流名称);若此海域为北印度洋,那么我国东部河流进入_ (丰水期或枯水期)。 (3)在①②③④海域最有可能成为大渔场的是_______。
|
|
下图表示绿水资源与蓝水资源的划分,蓝水是降水中形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部分,绿水是降水下渗到土壤中的水最终会进入大气,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据图( ) A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绿水 B.蓝水数量与绿水数量相同 C.绿水主要指地表和地下径流 D.蓝水和绿水根本来源相同 2.绿水( ) A.直接参与了地表形态的塑造 B.对海上内循环产生明显影响 C. 数量逐渐增多 D.可以吸收地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
|
|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近百年来,图示区域冰川面积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 温室气体增加 B. 太阳辐射增强 C. 臭氧空洞扩大 D. 酸雨危害严重 2.当甲地一年中雪线最低的时候 ( ) A. 澳大利亚东南牧场牧民正忙于剪羊毛 B. 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C. 美国北部森林内地面光照为最强的季节 D. 巴西高原正值干季草木枯黄
|
|
下图为某山地甲、乙、丙三地平均气温、年降水量资料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丙地位于山地的背风坡 B. 该山地位于赤道附近 C. 该山地所在大陆西岸的洋流为暖流 D. 该山地东坡出现永久性积雪的海拔约为5300m 2.根据气温和降水状况判断,在甲地最可能分布的自然带是( ) A.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 亚寒带针叶林带 C. 温带草原带 D. 热带雨林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