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四幅图中,表示实际范围最大的是( ) A. a图 B. b图 C. c图 D. d图 2.四幅图中等高距相同,则a、b、c、d四处坡度大小排列正确的是( ) A. a=b=c=d B. a>c>d>b C. b>d>c>a D. c>b>a>d
|
|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比例尺为1:10000)。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的河谷是该地区耕地的主要分布区,为保证灌溉水源,该地区计划建一座水库,在①②③④四个地点中,最适宜的是( )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D. ④地 2.图示地区的甲、乙、丙、丁四个村落中,未来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
|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最大相对高度可接近( ) A. 600米 B. 650米 C. 700米 D. 800米 2.甲、乙间修建一条山区公路,较合理的筑路方案( ) A. 方案1 B. 方案2 C. 方案3 D. 方案4
|
|
下图为“地球表面某区域的经纬网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P点位于M点的____方向,M和N两点的实际距离约为____千米 A. 西北 4444 B. 西南 3333 C. 东南 2222 D. 东北 1823 2.若一架飞机从M点起飞,沿最短的航线到达N点,则飞机飞行的方向为( ) A. 一直向东 B. 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C. 一直向西 D. 先东南再东北
|
|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 材料一 我国南方部分省区图及其特色农业模式。 材料二 茶树喜温暖、潮湿、荫蔽、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环境。图示区域省区是我国主要的茶叶生产地,特别是武夷山区,云雾多,盛产名茶。 材料三 近年来,福建省积极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在沿海地区建设了产业转移工业园,成为我国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合作基础良好,已形成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局面,台商是该省主要的外来投资者。 (1)影响甲乙两地农业生产模式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甲地农田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果园中种植较多的是 。 (2)改革开放以来,乙地基塘农业和耕地面积均大幅减少,现存耕地主要种植蔬菜、花卉和水果。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3)结合材料,简述图示省区茶叶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 (4)福建是台商投资最早的地区,分析其吸引台商投资的优势条件。
|
|
读中国局部地区图,完成: (1)在括号内填写图中对应字母,并在横线上填写山脉的名称:既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又呈东西走向的是( ) ;既是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又呈南北走向的是( ) ;既是地势第一、 二级阶梯分界线,又是省区分界线的是( ) ;既有1月0℃等温线经过,又有800mm 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山脉是( ) 。 (2)山脉G东侧的铁路线d为 ,西侧的地形单元为 ;东侧的省区省会城市是 ,西侧的省区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 。 (3)水电站①在 省;②是 ;③④之间河段主要生态问题是 ;④以下河段流域面积小原因是 。
|
|
下图为过M 点(128°E、48°N)沿经线和纬线所做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若①、②两地处于同一山脉,则关于该山脉叙述正确的是( ) A. 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B. 是我国农耕区与牧区的分界线 C. 主峰处有旅游名胜长白山天池 D. 典型植被为针叶林 2.M地所在省区( ) A. 重工业和农业较为发达 B.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C. 草原面积广阔;畜牧业发达 D. 人口稠密,劳动力数量多 3.关于M 地附近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流量小,含沙量大 B. 流量大,含沙量小 C. 流量小,汛期只出现在夏季 D. 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小
|
|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大部分城市年降水量( ) A. 为200—400毫米 B. 为400—800毫米 C. 为800—1 600毫米 D. 在2 000毫米以上 2.②城市( ) A. 属于珠江流域 B. 位于第二级阶梯 C. 有京广铁路经过 D. 冬季气温在0℃以下
|
|
沪昆高铁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四纵四横”的快速客运通道之一。下图为“沪昆高铁干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铁路干线,纵向与沪昆高铁干线交汇的是( ) A. 陇海线 B. 京哈线 C. 京九线 D. 浙赣线 2.沪昆高铁干线( ) A. 途经昆明、武汉等省级行政中心 B. 横跨地势第一、二、三级阶梯 C. 跨越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D. 沿线地区多泥石流、洪涝等灾害
|
|
东部沿海工业地带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带,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煤、铁、石油资源丰富,高新技术发达的工业基地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③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不利条件是( ) A. 工业基础薄弱 B. 交通条件不优越 C. 劳动力素质不高 D. 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