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和大气受热过程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乙地质构造是__________,该处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C表示三大类岩石中的__________岩,其形成的地质作用__________ (内力或外力)作用。 (3)图中③箭头表示__________;当岩浆活动释放出大量气体会导致④作用__________(增强或减弱), 其对过程①会产生______________(增强或削弱)影响。 (4)图中甲、乙两处地质构造更适合修建隧道的是__________处。 (5)地面反射是指地面反射辐射量与入射量之比,一般讲,草地的反射率为15%-25%。深色土壤反射率为5%-15%。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乙处的草地大面积消失,裸露出深色的土壤。说明乙处地表植被减少在白天对过程②的影响及其原因。
|
|
去年暑假,某同学外出旅游,在途中休息时,用手机拍到一张路边的凸面镜图片。左图为拍照附近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为10米),右图为手机拍摄到的凸面镜里的景观图(面包车在镜中自左向右行驶)。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地区最大的高差可能为( ) A. 22米 B. 32米 C. 42米 D. 52米 2.拍摄到的凸面镜最可能的位是在(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凸面镜中面包车正驶向( ) A. 东南 B. 东北 C. 西北 D. 西南
|
|
下图为某地某日地理环境要素分布图。图中曲线a、b为等压线,曲线c、d为等高线。该日甲城为阴雨天气,有4级东南风。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图中abcd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b c<d B. a<b c<d C. a<b c>d D. a>b c>d 2.关于甲城市降水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形雨 B. 台风雨 C. 锋面雨 D. 对流雨
|
|
新疆火焰山是吐鲁番最出名的景点之一,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火焰山以红色的花岗岩反射阳光而闻名遐迩,这座火焰山又称“红山”,如下左图所示。读下列两幅图,完成下列问题。 1.构成火焰山的岩石属于上右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形成图中a处“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主要原因是 A. 流水侵蚀 B. 冰川侵蚀 C. 阳光暴晒崩落,风力侵蚀 D. 海浪侵蚀
|
|
读某海域等深线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甲、乙两处所处的海底地形分别为 ( ) A. 海盆、海岭 B. 大陆坡、海盆 C. 海盆、海沟 D. 大陆坡、海沟 2.乙、丙两处的高差不可能为 A. 800米 B. 1 500米 C. 2 000米 D. 2 500米
|
|
住宅的环境设计特别关注树种的选择与布局,不同树种对光照与风有不同影响。图5 为华北某低碳社区(40°N)住宅景观设计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仅考虑阳光与风两种因素,树种与房屋组合最好的设计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为保证冬季太阳能最佳利用效果,图中热水器安装角度合理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
|
下图为某区域某时刻海平面与相应6000 m高空等气压差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若空气中水汽含量较丰富,此时甲、乙两地近地面的天气最有可能分别为( ) A. 晴天、阴雨天 B. 晴天、晴天 C. 阴雨天、晴天 D. 阴雨天、阴雨天 2.此时,丙处近地面的风向最有可能为( ) A. 西北风 B. 东北风 C. 东南风 D. 正南风
|
|
下图为三圈环流中的局部示意图,甲、乙表示风带,丙表示气压带。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若图中气流由于热力因素,气温低冷却下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风带的风向一定不同 B. 甲、乙同属一个风带 C. 甲、乙中可能有一个为信风带 D. 丙气压带夏季向低纬度移动 2.若甲风带控制地区盛行西北风,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我国冬季可能受到甲风带影响 B. 受乙风带控制的地区一定温和多雨 C. 我国夏季会受到乙风带控制 D. 受丙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
|
|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歌词中赞美的蓝天,其蓝色的形成是由于( )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D.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2.歌词所描述的天气条件下,当地( ) A.气温日较差小 B.深秋季节易发生霜冻现象 C.当日大气保温效应明显 D.太阳辐射强度较小,地面吸收能力弱
|
|
奥地利探险家鲍母加特纳在美国新墨西哥韦尔,于当地时间2012年10月14日9时30分(西六区)乘氦气球到达距地面39044米后,从太空舱里跳下,于北京时间15日凌晨2时12分03秒成功落地。 1.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热层 D. 散逸层 2. A. 逐渐降低 B. 逐渐升高 C. 先升高后将达到 D. 先降低后升高 3. A. 10月14日12时12分03秒 B. 10月14日11时12分03秒 C. 10月14日10时12分03秒 D. 10月14日9时12分03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