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经纬网图层和中国著名山脉图层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四个小黑点为中国领土四至点(最东、最西、最北、最南)。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经纬网的经线间距为 A. 3° B. 5° C. 8° D. 10° 2.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经过的山脉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
|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形:甲是__________,乙是________。地质构造:甲是________,丙是_______。 (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 (3)简要说明判定乙地地质构造的依据。 (4)由于交通建设的需要,欲在甲、乙、丙三地建设东西向隧道,简要分析为什么不能选择乙、丙两地建设隧道的原因。 (5)该材料同时反映了地表面貌是由_______作用和_______作用共同塑造的,其中_______作用占主要地位。
|
|
读世界某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海域位于 半球(南北),判断依据是什么? (2)若该环流位于大西洋,图中①处附近海域为世界著名的 渔场,它位于墨西哥暖流和 的交汇处。世界上同属此种原因形成的大渔场还有 、 等。 (3)若②海区有一大型油轮发生石油泄漏,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是 。从这个角度上讲海洋环境的保护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该环流位于太平洋,有人想利用洋流的有利条件,乘帆船远航,从A到B,又返回到A,依次利用盛行风名称是_______和_______,依次利用的洋流有哪些? 、 、 、 。
|
|
读三角洲形成过程图,回答下面小题。 1.根据上面各图可得出三角洲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 A. 甲、乙、丙、丁、戊、己 B. 丁、乙、甲、丙、己、戊 C. 丙、甲、丁、乙、己、戊 D. 乙、丙、丁、甲、戊、己 2.近年来,由于入海泥沙减少,黄河三角洲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其原因不可能是( ) A. 黄土高原上的水土保持 B. 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 C. 黄河入海水量减小 D. 中上游地区暴雨增多
|
|
读我国某山区公路规划线路设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公路沿线甲、乙、丙、丁四地中,海拔最高点出现在(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图中公路规划方案中能反映出山区公路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是( ) ①尽可能连接居民点 ②在山谷中应尽量避开陡坡 ③在陡坡段增加“之”字状弯曲 ④尽可能避免跨越河流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
|
地壳深处的断层运动会引发地震,并造成地层断裂错位。读下面某地区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区地质历史上发生过地震至少( ) A. 2次 B. 3次 C. 4次 D. 5次 2.根据图中断层与岩层的关系,可以推断( ) A. c断层早于②地层 B. b断层早于④地层 C. a断层早于b断层 D. c断层早于a断层
|
|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按照六大板块的划分,M小板块属于( ) A. 亚欧板块 B. 印度洋板块 C. 非洲板块 D. 太平洋板块 2.从受力情况看,图中板块边界属于( ) A. 消亡边界 B. 陆地边界 C. 生长边界 D. 海洋边界
|
|
塞拉比斯古庙遗址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岸,这座古庙早已倒塌,只剩下三根大理石柱子,每根石柱中间都有“百孔千疮”的一段,而它的上截和下截却保存得比较完整。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大理石柱在不同年代升降的原因是( ) A. 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 B. 地壳运动 C. 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地面沉降 D. 海浪的侵蚀作用 2.从公元79年到1955年,那不勒斯海岸所受到地质作用及其对应的判断依据是( ) A. 岩浆活动—火山灰覆盖 B. 风力沉积—火山灰覆盖 C. 海水的沉积作用—海生动物的钻孔 D. 海水的侵蚀作用—海生动物的钻孔
|
|
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箭头②表示外力作用,其余均为内力作用 B. 三大类岩石之间可直接相互转化 C. 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可直接相互转化 D. 只有岩浆岩在高温高压下,才可能形成变质岩 2.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不是箭头②的主要表现形式是( ) A. 侵蚀作用 B. 岩浆活动 C. 搬运作用 D. 堆积作用
|
|
2016年3月22-28日是第二十八届“中国水周”,其宣传的主题是“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水资源问题再度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 A.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 B. 地下水、河流水、冰川 C. 雨水、河流水、湖泊水 D. 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 ) A. 多年的平均降水量 B. 多年平均蒸发量 C. 多年降水量与径流量之和 D.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