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我国城乡家庭直接能源消费和CO2排放变化的比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判断,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直接的消费能源主要是 A. 风能和水能 B. 电力和核能 C. 化石能源 D. 生物沼气能 2.导致我国农村和城镇能源消费总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新型能源的大量使用 B.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C. 节能减排的不断实施 D. 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
|
读浙江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乡村道路a段比b段更曲折,主要目的是 A. 尽可能少占斜坡上的林业用地 B. “之”字形公路可降低道路坡度 C. 为了分流高速公路上汽车流量 D. 为了开发旅游资源,方便游客接近旅游景点 2.下列关于图示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聚落建在丘陵迎风坡,多地形雨,水源充足 B. 聚落所在地地形平坦,便于房屋建筑和农耕 C. 聚落位置临近河流,便于取水和交通 D. 聚落建造于地势较高处,可防止洪水灾害 3.高速公路无论在平原还是在山区,基本都是呈直线修建的。其主要目的是 A. 缩短线路长度 B. 少占耕地 C. 保证行车安全 D. 减少建设投资
|
|
【环境保护】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分析临汾市曾经“河不敢见人、人不敢见河”的原因。 (2)简述临汾市煤炭开采过程中,环境污染可能诱发的其他环境问题。
|
|
(10分) 旅游地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丽水市位于浙江省的西南部、浙闽两省的结合处,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浙江省面积最大而人口最稀少的地区,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人们可以在这里领略到畲族的传统文化和多彩的服饰、饮食、婚嫁、宗教等习俗风情。清纯山水、风雅古朴的丽水,集“奇、峻、清、幽”于一地,汇“峰、林、洞、瀑”于一域。丽水森林覆盖率79.1%,被誉为“浙南林海”。丽水市山清水秀、古迹众多,拥有国家级、省级风景区多处,自然风光美不胜收,人文景观如群星璀璨,交相辉映,是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分析丽水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图I为我国部分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 台湾海峡西岸沿岸表 层洋流深受季风影响。表1为台中和厦门的冬夏气温资料。 材料三 图II为1981年至2012年台湾省工业和服务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变化图。
(1)简析台湾岛河流航运的自然条件。分析淡水溪航运价值较高的主要原因。 (2)台湾省工业和服务业比重显著变化出现在什么时段?其特征是什么?分析主要原因。
|
|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若羌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是中国县域面积第一大县,不仅有楼兰古城、罗布泊南故城、石头城堡等众多旅游资源,“若羌红枣”也非常著名,堪称枣中极品。近年来红枣成为若羌县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该县先后被授予“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全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中国红枣之乡”等多项荣誉称号。目前若羌90%以上的红枣加工为干果形式,进行普通包装,销往外地。 (1)请描述2005年以后若羌县耕地面积的变化特点,并简述其原因。 (2)评价若羌县红枣产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3)为实现若羌县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
|
专家研究发现,英国巨石阵是一处古人天文观测遗址。在特定日期站在阵内的人可以看到日出、日落透过巨石缝隙的光线。下图为巨石阵示意图,图中代表夏至日日落和冬至日日出太阳光线的分别是 A. ①和④ B. ②和⑤ C. ③和④ D. ③和⑤
|
|
地球上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盛行西风环流。下图为南北半球中纬度西风风速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中纬度地区西风 A.风速北半球比南半球大 B.风速差异北半球比南半球小 C.最大风速冬夏变率北半球比南半球小 D.纬度范围北半球比南半球广 2.造成南北半球中纬度西风强弱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北半球海面狭窄,地转偏向力强 B.南半球海面宽广,海面温度偏高 C.北半球海面狭窄,季节性高低气压系统缺少 D.南半球海面宽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
|
下图为某沿海地区某一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山地可能位于( ) A. 北半球温带地区 B. 南半球温带地区 C. 北半球亚热带地区 D. 南半球亚热带地区 2.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 ) A. 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相似 B. 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相似 C. 在高纬度地区最明显 D. 毫无规律可循
|
|
下图是北半球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A. 图中地层形成的顺序为①③④⑤② B. ①、②地层中可能含有植物化石 C. 先形成断层,后发生②处的岩浆侵入活动 D. M地地貌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2. A. 河口附近的岛屿更容易和e岸相连 B. a、b、c三处适合兴建水电站的是c处 C. a河段以沉积为主,b河段以侵蚀为主 D. 河流上游地区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