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地理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是酿造古国。茅台酿酒历史在司马迁《史记》中就有记载。茅台镇位于贵州高原赤水河谷东岸,海拔400多米;冬暖夏凉,高温、高湿,少雨少风,夏日持续35-39℃的高温期长达5个月。茅台镇其岩层由紫色砂页岩、砾岩组成,周围区域发育着酸碱适度的紫色钙质土壤,蕴涵大量微量元素,全国稀少;赤水河源头、两岸均为海拔超千米的山地;流经岩层和土壤的地表水、地下水汇入赤水河中。

茅台酒生产过程中以当地种植的糯性高粱作为原料。相比其他地区的高粱,颗粒坚实、饱满、均匀,粒小皮薄,单宁和支链淀粉含量高。

茅台酒的生产工艺独特。开放式自然发酵,严格按季节生产。整个过程顺应时令,是人类利用微生物的成功典范。端午踩曲,重阳投料,剩余为发酵取酒时间,周期为一年。其独特工艺有两次投料、固态发酵、高温制曲,高温堆积等特点。

高温制曲以小麦为原料,由此而部分形成产香、产酒功能菌和香气、香味的前驱物质。茅台酒曲不仅是糖化发酵剂,也是酿酒原料。有别于其他曲种的制作,开放式制曲最大限度地网络了环境中的微生物,以增加大曲培养过程中微生物的总量。制曲温度可高达63℃,高于其他名白酒10-15℃,最终形成以耐高温细菌的微生物体系,几乎无酵母菌,糖化力低。

高温堆积发酵是核心工艺。糟醅(加工后的高粱)充分利用环境微生物进行“二次制曲”,堆积发酵温度高达53℃.工艺采用开放式凉堂堆积发酵与封闭式入窖窖内发酵相结合。但开放式凉堂堆积发酵是有氧环境,如果温度过高、高营养,会导致生酸幅度过大,对酿酒极为不利。堆积过程中,酵母菌数明显增多,而且参与发酵的微生物体系与大曲发酵的微生物体系差异较大,微生物在消长过程中相互利用,并利用特殊芳香物,产生氨基酸等营养物。

独特而长期酿酒生产工艺及其对当地微生物的自然驯化、筛选,无法复制的天然,使得茅台酒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和、回味悠长。巨大的经济价值、社会效应以及不可复制的酿酒区域性,使得上千酒厂在茅台镇集聚,茅台镇又有“中国第一酒镇”的美誉。

(1)说明茅台酒产地地形对当地气候特点的影响。

 

(2)分析茅台酒酿制过程中所需的微生物丰富而且独特的原因。

 

(3)推测茅台酒生产选在重阳节投料的原因。

 

读美国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加利福尼亚州年降水量北部约1250mm,南部不足200mm。1973年,加州调水主体工程完工,1990年达到设计输水能力。后来,加州又继续兴建大大小小的调水工程。得益于这些长距离调水工程,加州的干旱河谷地区出现了灌溉面积达2000多万亩的良田,受益人口达2300万,加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全州经济实力跃居美国第一。今天,当年曾经反对这一工程计划的很多人,也为这一工程而自豪了。

材料二: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岩石会你从心底感到震撼---你会真正认识到自然的鬼斧神工。光滑花岗岩最完美的部分分布在海拔2400~2700米的地方,有的方圆达数公里,光滑的花岗岩其保存最完好的部分光彩照人,像平静的水面和玻璃一样反射着阳光,犹如“浮雕”一般叹为观止。

(1)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由第四纪冰期的冰川作用形成的花岗岩“浮雕”等冰川地貌引人入胜。试叙述花岗岩“浮雕”地貌的形成过程。

 

(2)简述加利福尼亚一带是震级高、破坏性强的大地震“潜伏”地区的原因。

 

(3)美国有庞大的综合运输系统,其中铁路仍占有重要地位。但相比南北向铁路,美国东西向的铁路修路成本很高。试分析其原因。

 

(4)试分析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对其产业结构的影响。

 

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中,浙江涌现出了海宁皮革“时尚小镇”、西湖云计算“云栖小镇”……“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独特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是小镇持续良性运行的保障。下面左图为“浙江特色小镇发展网络示意图”,右图为“广东佛山市部分专业镇联系网络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佛山某专业镇相比,图示浙江“特色小镇”的突出优势是(      )

A. 生产联系紧密    B. 科技水平高    C. 政府支持    D. 环境优美

2.浙江大力推行“特色小镇”的主要目的是(      )

A. 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B. 传承产业基础

C.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D.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60°W两侧所示城市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原因的搭配正确的是(      )

A. 东侧—沿海,海运便利    B. 东侧—平原,地形平坦

C. 西侧—沿海,气候凉爽    D. 西侧—山麓,冰雪融水丰富

2.近年来A地所在区域非法牧场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不包括(      )

A. 气候变暖加剧    B. 水土流失加剧

C. 生物多样性减少    D. 沙漠化加剧

 

下图是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有关该山自然带和雪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坡缺失2自然带的主要原因是光照不足

B. 甲坡缺失2自然带的主要原因是降水较少

C. 乙坡雪线较甲坡低的主要原因是气温较高

D. 乙坡雪线较甲坡低的主要原因是坡度较大

2.该山地乙坡垂直带谱比甲坡丰富,与其形成关联度最小的因素是(      )

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    C. 大气环流    D. 海拔

 

青海湖曾经通过倒淌河与黄河水系相通,后来逐渐演变为咸水湖,青海湖流域风力夏季最小,表层水温平均为16℃,底层水温平均为9.5℃;秋季风力开始逐渐增大,水温分层现象逐渐消失。下图示意青海湖周边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青海湖由淡水湖演变成咸水湖的根本原因是(      )

A. 青海湖流域降水量急剧减少    B. 冰川消退,入湖径流减少

C. 外泄河道被阻断,变成内流湖    D. 土壤盐碱化加剧,入湖盐类物质增多

2.秋季,.青海湖表层与底层水温差异变小的原因可能是(      )

A. 湖水上下扰动加剧    B. 表层水体降温较慢

C. 底层水体升温较快    D. 阳光透射深度增大

3.冬季,青海湖水体的特点是(      )

A. 水温表层低于底层    B. 湖水面积一年中最大

C. 湖面中部比湖岸结冰早    D. 湖水盐度一年中最低

 

大湖效应是指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气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受大湖效应影响,2014年美国部分地区遭受罕见的暴风雪。下图左图为某次暴风雪形成过程示意图,下图为某区域地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左图中(      )

A. ①气流强弱决定降水量多少    B. ②环节可以用GIS技术监测

C. 产生③过程的原理类似暖锋    D. ④为高空冷气流受热后抬升

2.右图中出现降雪量最大月份和地点可能是(      )

A. 1月,丙地    B. 5月,乙地    C. 11月,丁地    D. 12月,甲地

 

【海洋地理】

201638,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根据《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预案》发布江苏海域海浪Ⅳ级警报(蓝色)。图是该日等海浪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海岸物质组成,江苏省海岸类型多为      海岸。该类型海岸适合发展      (产业)。

2)当前,江苏省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     

3)该日,江苏省南部沿海等海浪高度线较北部沿海      ,说明了     

4)为减轻此类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可采取的措施有     

 

下图是南海海域 8 月份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同纬度太平洋相比,南海表层海水盐度偏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前,三沙市可开发利用的清洁能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沙市的海岸类型主要属于生物海岸中的__________海岸,据此,其适合发展的产业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解决三沙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淡水资源稀缺问题,拟采取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平洋西部部分海域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图。

材料二  海洋初级生产力是指浮游植物、底栖植物及自养细菌等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能力,以每年单位面积所固定的有机碳或能量来表示。海洋初级生产力主要受光照、温度、营养盐、海水垂直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材料三  海洋初级生产力决定了鱼虾蟹等海洋生物饵料的多少.进而影响海产品产量的高低。

1图示海区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

2E地海洋初级生产力高的原因是:位于长江口附近,海水中的________较为丰富;海底地形类型是________,深度较________________较为充足。

3①、②、③地中,渔业资源最丰富的是__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

4沿海易发生赤潮,其危害是________

5简述为防止近海天然捕捞量下降,促进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共419098条记录 当前(24719/41910) 首页 上一页 24714 24715 24716 24717 24718 24719 24720 24721 24722 24723 24724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