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科学院专家岳思平曾刊文表示“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1931年至1937这六年间,中国军民发起的东北抗联、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等局部战争为抵抗日本侵略做出了巨大牺牲,这段历史不应忘记。”这表明,“十四年抗战”的说法 A. 体现了抗战的全民族性 B. 突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场间的合作 C. 强调了东北抗战的重要性 D. 着眼于抗战的全程性、完整性
|
|
1945年9月毛泽东为重庆《新华日报》题词:“庆祝抗战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对“中华民族解放”理解正确的是 A. 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 B. 结束了列强占领中国领土的历史 C. 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空前团结 D. 近代取得反帝斗争第一次完全胜利
|
|
1937年7月《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提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中共中央这一决定,主要是基于 A. 八路军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 B.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C.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 日军攻陷南京,制造大屠杀惨案
|
|
1940年9月12日,《力报》刊登文章指出:担应华北出击的主力部队在装备方面及军事技术训练方面都不及一般部队,但是他们终能以劣势装备在敌人统治比较巩固的华北予敌重创。此评论( ) A. 批评了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B. 肯定了中共持久战的正确性 C. 说明了国共合作抗战的重要 D. 赞扬了百团大战的重大功绩
|
|
1942年2月,美国给中国巨额贷款5亿美元,超过了1937年到1941年7月贷款总数的两倍,而且未规定利率、偿还期、担保及借款用途。美国大力加强对中国援助的主要原因是 A. 建立战后中美关系,维护美国的远东利益 B.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中美是同盟关系 C. 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 D. 美国企图通过经济援助,分割中国领土
|
|
经过长征之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明显缓解,在中日民族矛盾日渐加剧的情况下,出现了国共两党和平共处乃至联合抗战的可能性,所以说当时国内政治格局和国共政策的所有变化都与长征带来的地缘变化有关。这说明长征 A. 消除了国共两党的分歧和矛盾 B. 是国共走向合作的根本保障 C. 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 D. 为中国革命保存了革命主力
|
|
《申报》社评在《1938年的春雷》中写道:“抗战八月越,我们有多少牺牲?在‘英雄的’第一期抗战中,我们在战略上采取了‘挨打主义’,在战术上流行的是‘硬拼主义’,在战斗上则普遍地流行着‘轻生主义’。”文中评论的战役是 A. 武汉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淞沪会战
|
|
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学历史教育。下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1956年。颁布于1936年的是( ) A.“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 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 C.“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 D.“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
|
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后,南京政府于8月21日同苏联政府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条约有效期为五年。中共在《解放》周刊立即发表评论指出“不侵略间的结合便是对于侵略者有力的打击”。该条约的签订 A. 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的斗志 B. 表明国民党反苏政策的失败 C. 促使国共两党开始考虑合作 D. 扭转了抗日战场的不利局面
|
|
1942年5月,日军切断了滇缅公路,中美被迫共同开辟“驼峰航线”,这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悲壮的空运,继续为中国提供战略物资。材料说明 A. 美国充分发扬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B. 中国抗战得到了同盟国的支援 C. “驼峰航线”适宜做中外联络通道 D. 中国抗战主要是依靠外国援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