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据《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1912~1919年,中国新建的民族企业有600多家,新增资本大约13000万元,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1927~1937年,民族工业的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这两个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均受益于 A. 政府的政策支持 B. 有利的外部环境 C. 实业家们的抗争 D. 传统经济的解体
|
|
下图为1920年与1936年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日益衰落 B. 民族资本仍然受外国资本挤压 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 帝国主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
|
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材料主要反映了民国初期 A. 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 B. 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C. 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 D. 经济法规的执行存在漏洞
|
|
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
据此可知( )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
|||||||||||||||||||
台湾学者张玉法指出,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后者大约为前者的十倍。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来自新知识分子者较少,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这种现象在本质上反映了 A.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 B. 阶层变动源于经济结构变化 C. 政治制度变革制约社会演进 D. 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
|
(题文)张海鹏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中写道: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下列各项中洋务派为改良派、革命派提供的最关键的基础是( ) A. 创办近代工业,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 创办近代教育,培养新式人才 C. 翻译西方书籍,冲击了旧思想 D. 创建近代水师,编练新军
|
|
(题文)张之洞说:“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这表明张之洞主张 A.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B. 军用、民用工业并重 C. 优先发展基础工业 D. 推动国民经济军事化
|
|
李鸿章曾对人说:“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人人怕谈、厌谈,事至非张皇即鲁莽,甚少不误国。公可不喜谈,鄙人若亦不谈,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这表明其办洋务的基本出发点是 A. 改变消沉的社会风气 B. 扭转官场的作风 C.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D. 宣传向外国学习的重要性
|
|
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 "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 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 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
|
有史学家在评论中英《南京条约》的某项内容时说,它“使得英货可以大量倾销,例如棉毛织品的输入量在战后二年内增加了五倍……两广地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受害无尽,人民生活愈益穷困”。上述评价针对的内容是 A. 中国向英国赔款 B. 割香港岛给英国 C. 五口通商 D. 协定关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