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A. 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 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 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 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古代雅典法律规定:每个公民从出生起,城邦就是他的最高监护人,要按城邦的需要来抚养和教育。这反映出雅典

A. 父母失去教育权利    B. 注重培养公民意识

C. 法律有违人文精神    D. 公民教育制度完备

 

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 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 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 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题文)“战争的胜利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上文旨在

A. 鼓舞中国人民的志气

B. 驳斥国内各种错误言论

C. 指导战争的正确路线

D.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A. 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 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 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 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 西方“主权”思想开始引入中国

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1871年8月,清政府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负责留美学生在美期间的中文学习和西式教育。1872年至1875年,清廷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9岁至15岁的幼童赴美留学。这说明

A. 所学幼童多为官宦子弟

B. 清廷实行教育救国政策

C. 洋务派认同美国的制度

D. 清廷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题文)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这一变化(      )

A. 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    B. 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

C. 不利于理学精神的推广    D. 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

 

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代的农业生产中(      )

A. 人地矛盾的显现    B. 精耕细作的传承    C. 稻麦种植的减少    D. 技术交流的增加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

记述

出处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A. 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

B. 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

C. 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

D. 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1389/68464) 首页 上一页 21384 21385 21386 21387 21388 21389 21390 21391 21392 21393 21394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