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这说明此宪法 A. 体现了共和主义原则 B. 规定了中央集权制统治 C. 具有民主政治的色彩 D. 确立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
|
据记载,19世纪中后期产生的垄断组织并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反而在工业发达的美国出台了系列的“反托拉斯(垄断组织的一种)法”。这是因为垄断组织 A. 干预了国家的经济生活 B. 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 C. 不符合自由主义的原则 D. 阻碍了人们的科技创新
|
|
下面是1750年~1890年间,英法两国一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口比例的对比变化示意图。此示意图中的对比差异说明 A. 英国人口总数量多于法国 B. 法国农业经济比英国发达 C. 英法两国的人口政策不同 D. 法国工业化水平低于英国
|
|
《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写道:“1500年以后,(欧洲)民众生活水平下降了,而实业阶级却发了大财,正像经济危机时代的暴发之徒经常所做的那样。”这主要是由于 A. 价格革命的发生 B. 东方商品的输入 C. 经济危机的爆发 D. 资产阶级的剥削
|
|
对于罗马人来说,法律是社会的基石,它对于公民基本权利和合法权利很重要,同时它又是社会生活和基础,从欧洲的历史来看,这种法律形式“民法尤胜于刑法”一直都很重要。这里主要强调罗马法 A. 内容丰富详实,应用性强 B. 量刑有理有据,保障平民权益 C. 协调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D. 侧重民事诉讼,保护私有财产
|
|
1980年8月,美国《纽约时报》以惊叹的口吻报道说:“铁幕拉开了,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此报道中的“轰然鸣响”是指 A.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 B. 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 C. 对外开放的正式确立 D. 经济特区建设的启动
|
|
下图是1950~2000年中国各阶段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变化示意图。它从本质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民主政治 A. 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 B. 制度化和法制化发展 C. 以法治国的正式确立 D. 基层民主政治的扩大
|
|
1974年2月,毛泽东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对第三世界的概念进行了新的阐释: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第二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是第三世界。毛泽东划分“三个世界”的主要背景是 A. 中国成为联合国的新成员 B. 世界多极化趋势初步显现 C.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已崩溃 D. 帝国主义阵营出现了分化
|
|
下图是近代某次著名战役的形势图。据图中的有关信息可知,此次战役 A. 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B. 揭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C. 彻底改变了国共力量对比 D. 振奋了全国抗战的自信心
|
|
一战时期,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投资办厂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两次工业化浪潮都 A. 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B. 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 C. 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 D. 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