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明朝民间的海外贸易走私情况较为严重 B. 明朝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 明朝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 明朝政府倭寇猖獗,故限制与日本的贸易
|
|
明清小说《拍案惊奇》中描写了一位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这一现象所产生的影响是( ) A. 削弱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 制约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C. 扩大了手工业品的市场 D. 不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
|
“大同薛氏三兄弟,乔家大院的主人……由商而官展玉泉……盐商祭酒杨继美,崇尚仁德李明性……票号始祖雷履泰……金融大亨贾继英,豪门国戚孔祥熙……”该歌谣反映了 A. 晋商经营具有典型的家族性特征 B. 晋商经营多元化且官商勾结 C. 晋商分布广泛,经营遍及中外 D. 晋商恪守职业道德,长盛不衰
|
|
(题文)秦朝“半两”钱,汉代“五铢”钱,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此后历代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 阻碍工商业的发展 B. 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 C. 土地兼并逐渐加剧 D. 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
|
|
明朝万历年间《嘉定县志》记载:“(嘉定布)商贾贩鬻,近自杭、翕、清、济,远至蓟、辽、山、陕。”嘉靖《江西省大志》记载:“(江西景德镇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 B. 景德镇制瓷业开始兴起 C. 嘉定是世界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D. 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
|
|
宋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选项中属于宋代商业革命的是 A.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B. 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C. 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 茶馆酒楼等常常营业到三更
|
|
北魏时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并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根据所学判断正确的是 A. 北魏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B. 城市管理为唐宋所仿效 C. 有利于城市商业有序发展 D. 推动了商业市镇的兴起
|
|
(题文)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B.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D. 奢靡风气瓦解传统伦理
|
|
“夜市喧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材料中描绘的这种经济现象出现在 A. 西汉 B. 隋唐 C. 北宋 D. 元朝
|
|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三十多位大商人立传,并提出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的原则。据此可知,司马迁 A. 赞同汉武帝的商业政策 B. 反对逐利致富的社会风气 C. 强调商业发展顺其自然 D. 颠覆了儒家推崇的义利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