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组合中,正确的一组是( ) A. 上海──中国第一个电报机房 B. 广州──中国第一个电报机房 C. 天津──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D. 无线电报──20世纪初在民间普遍使用
|
|
1910年,假如你想从张家口到北京旅游,为方便和实惠,你会选择( ) A. 火车 B. 飞机 C. 骑马 D. 轮船
|
|
我国古代常采用信鸽、烽燧、驿站等方式传递信息。下列与锋燧传递信息的途径相似的是( ) ①交通信号灯 ②电子邮件 ③轮船旗语 ④手机短信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
|
(题文)清末的一首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 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 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 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D. 报纸宣传反映社会生活
|
|
“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不啻出入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之枢也。”对于当时列强侵略最为便捷的是 A. 火车 B. 轮船 C. 电报 D. 汽车
|
|
黄遵宪(1848-1905)在一首诗中写道:“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此诗反映了当时 A. 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B. 近代通讯事业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 C. 大众传播媒体的传入改变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 西方服装和礼仪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
|
这两年,我国高铁发展迅速,创造两车重联情况下的世界高速铁路最高运营速度。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②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 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
|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助理陈梁认为“……文字不再依附于报纸,声音不再依附于电台,而电视对声音和画面拥有的独占权,也已经被网站、手机和其他数字媒介打破……”这段话说明通讯手段发展的趋势是 A. 数字化 B. 多元化 C. 网络化 D. 日常化
|
|
“人之言语,轻者达数尺,重者达数丈,数丈以外,不复可闻。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这是选自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篇课文,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 A. 电话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B. 中国受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 新式学堂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 D. 电话的应用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
|
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等的创造性活动,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反抗罗马教会的宗教改革还有更为深层的社会根源——教会森严的等级制度长期以来发展了一种政治世俗主义,削弱了其精神凝聚力,卷入了外交和军事纷争;教会信仰的极度虔诚和神灵与经常非宗教的、世俗的,以及唯利是图的教士阶层形成了鲜明对照;王室力量的兴起、民族主义和德意志的地方叛乱此起彼伏,与教皇和哈布斯堡神圣罗马帝国的普世野心针锋相对。 ——塔纳斯《西方思想史》 材料二一些知名人士在讨论,谁是最伟大的人物——是恺撒、亚历山大、成吉思汗、还是克伦威尔?有人回答:毫无疑问是艾萨克·牛顿。非常正确,因为我们应该尊敬推崇的正是以真理的力量来统帅我们头脑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 ——伏尔泰《哲学通信》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宗教改革发生的社会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在这场改革中的核心主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在认识宇宙方面的伟大理论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