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史学家帕尔默说:1500年左右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颗门牙咬开了世界,大西洋开始迎来一个开放的时代。下列对这句话认识正确的是( 

A.两颗门牙指的是英国、荷兰

B.大西洋的开放使地中海沿岸的商业更加兴旺

C.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工业发达

D.大西洋的开放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

 

“寸板不许下海”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制定的遏制中国人对外交往的“海禁”政策。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此政策

A. 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B. 绝对禁止任何人进行对外贸易活动

C. 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 是相对宽松的商业政策的体现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闻,至于通晓。”材料描绘的是

A. 汉代长安

B. 隋代洛阳

C. 唐都长安

D. 北宋东京

 

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

A. 制瓷业开始兴起    B. 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C. 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D. 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唐朝诗人徐凝在《忆扬州》中写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句诗突出反映了唐朝扬州的繁荣。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扬州位于南北交通要冲

B. 江南物产大多在扬州集散

C.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 安史之乱使长安、洛阳满目荒凉

 

(题文)《宋史·食货志》载:“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后乐集》载:“江浙一带,所在围田遍满,昔之曰江曰湖,今皆田也。水稻种植遍及南方各地”。材料所反映的实质是

A. 南方耕地面积有所增加

B. 南方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C. 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 江南的农业生产发展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 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 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 力图搜刮百姓钱财充实国库

 

《荀子·富国》中记载:“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

A. 自给自足

B. 生产力水平高

C. 男耕女织

D. 精耕细作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尼可罗·马基亚维利(1469—1527),是意大利的学者,哲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外交官。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人物,被称为近代政治学之父,是政治哲学大师。

马基雅维利最知名的著作是《君主论》,在《君主论》中,他主张:一、军队和法律是权力的基础。在和平时期军队起到维护社会治安,象征国家的军事力量的作用;在战争时期,军队就成为了君主抵抗外来侵略,保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二、君主应当大权独揽,注重实力,精通军事。三、君主不应受任何道德准则的束缚,只需考虑效果是否有利,不必考虑手段是否有害,既可外示仁慈、内怀奸诈,亦可效法狐狸与狮子,诡诈残忍均可兼施。四、君主可以和贵族为敌,但不能与人民为敌。五、君主应当不图虚名,注重实际。残酷与仁慈、吝啬与慷慨,都要从实际出发,明智之君宁蒙吝啬之讥而不求慷慨之誉。六、“国家”摆脱神权,反对君权神授观念,国家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创立的,强力才是国家和法律的基础……对于宗教,他认为古罗马的宗教要比基督教更为可取,批判当时的基督教侵蚀了一个自由和生气勃勃的公民生活所需要的品质……他所主张的政治权术思想被后人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

——靳源《马基雅维利战争观的时代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对欧洲的影响。

 

(历史——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波兰战役,是德国、斯洛伐克与苏联军队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的行动,该战役一般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1939年8月23日,德国和苏联签署《德苏互不侵犯条约》,该条约并非仅有保证两国安全的效用,其中还附加了一项秘密协定:两国共同瓜分东欧,包括波兰、波罗的海诸国、罗马尼亚等国家。在《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署了一星期后,德国于1939年9月1日展开进攻,德国军队分作北、南、西三个方向发动攻击,并以两翼包围的方式夹击集结于边境地带的波军主力部队。波军损失惨重、欲撤出布署于德波边境的部队,将其用于首都华沙以西的位置建立一条防线,等待军事同盟国的英法两国对德国的西方战线发动攻击,但拥有兵力绝对优势的盟军却按兵不动。9月中旬,德军兵临华沙,波军将大部分仅存的主力集结,于布楚拉河一线反击德军,一度逼迫后者抽调兵力应付,最终,德军将波军主力包围歼灭,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9月17日,东方的苏联根据《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中的秘密协议而入侵波兰,开辟了第二战场。波兰政府认定原先守于东方“罗马尼亚桥头堡”进行固守的计划已不可行,遂下令撤离所有部队至中立的邻国——罗马尼亚。10月6日,最后一批波兰军队于科克战役被击溃,德苏两军占领波兰全国。尽管波兰从未有代表全国的政府或组织出面宣布投降过,但也已象征了波兰境内战事的结束。

——《二战军事基地》.2009-03-09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入侵波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波兰战役的影响。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1948/68464) 首页 上一页 21943 21944 21945 21946 21947 21948 21949 21950 21951 21952 21953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