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双轨制是指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于是,有官员将计划内商品卖给黑市,从中赚取差价,“官倒”、“倒爷”正是在这种背景中产生的。这种现象的解决主要靠 A.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B.严格国家价格管控 C.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D.加大反腐败的力度
|
|
1980年8月,原温州市革命委员会转发了市工商局《关于对个体工商户进行全面整顿、登记、发证工作的报告》的通知,1844位个体户统一领到了营业执照,成为温州乃至全国第一批具有合法身份的个体户。这说明 A. 温州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C. 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D. 非公有制经济开始占主体地位
|
|
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对城市的这种抵制在1960年发展为完全反城市化,确定了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1949—1978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 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低 B. 中共重视“三农”问题 C. 中共积极推进工业化方针的影响 D. 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
|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1953—1956年则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种改变的根源在于 A. 要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B. 小农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C. 要改变当时中国的落后面貌 D.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
|
2002年,中国大幅调低了5300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低至12%;2010年,给予最不发达国家4762个税目商品零关税待遇。此税收政策对中国的影响是 A. 大幅减少关税收入 B. 扩大出口增加外汇 C.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D. 扩大就业发展民生
|
|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因在生产关系上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急于向更高级形式过渡,从而造成重大失误的事件是 A.农业和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人民公社化运动
|
|
企业名称的变化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演变。天津老字号“盛锡福”建于1911年,始叫“盛锡福帽庄”,20世纪50年代中期改为盛锡福制帽厂,60年代中期又改为红旗帽厂和前进帽店,而80年代它已经成为“盛锡福帽业有限公司”了。50年代中期易名的主要原因是 A. 为适应新中国建立的政治形势 B. 为适应过渡时期总路线而对企业进行公私合营 C. 在中共八大指导下对企业进行改革 D. 害怕割资本主义尾巴而易名
|
|
1950年2月召开的全国财政会议提出了“六个统一”:财政收支统一、公粮统一、税收统一、编制统一、贸易统一、银行统一。这表明我国 A. 建立起全面计划经济体制 B. 市场调节的作用在加强 C. 资源配置走上计划经济轨道 D. 左倾思想冲击经济领域
|
|
从1 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中国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有549家,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形成这一“高潮"的主要背景是( )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实业救国”呼声高涨 C.抵制日货运动的掀起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
史书记载:1872年,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自海外归来,次年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工数百,产品行销欧美,获利颇丰。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 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B. 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C. 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D. 使用中国传统工业生产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