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界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依据在于 A. 洋务运动打开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之先河 B. 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 C. 洋务运动把西方的机器生产引入中国 D. 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外交机构
|
|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
|
鸦片战争后,地处长江口岸的南通上海地区,面对洋纱涌入,手工棉纺织业由依赖土纺棉纱转而采用大量廉价的机制棉纱。这一现象 A. 推动洋务运动兴起 B. 抵制外来经济侵略 C. 促使传统经济解体 D. 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
|
“这些新工业部门中的大企业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他们在竞争中往往居于十分有利的地位,使中小企业被他们排挤和吞并,这些新技术和新部门的出现又进一步加剧了企业间的兼并现象,促使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新工业部门发展迅速 B. 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C. 垄断组织的不断扩大 D. 工厂规模不断膨胀
|
|
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两家棉纺厂,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 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C. 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 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
|
1882年,德国的人口普查中,还没有电力工业工人一栏,可是,到了1895年,电力工人就有25000人,到1906-1907年则达到107000人。这表明 A. 科技发明逐步产业化 B. 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迅速增长 C.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D. 第三产业迅速崛起
|
|
如图是19世纪后期的某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 西班牙成为“日不落帝国” B.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 荷兰成为“海上的马车夫” D. 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
|
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A. 缩小城乡差距 B. 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 推动城市化进程 D. 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
|
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 产业结构不同 B. 生产方式不同 C. 主要动力不同 D. 交通工具不同
|
|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 重工业占主导地位 B. 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C. 化学工业兴起 D. 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