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左右,以《班主任》《伤痕》为代表,集中涌现了一批展示“文革”给人们造成精神创伤的控诉性小说作品,这一创作潮流被命名为“伤痕文学”。这种现象反映出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 文艺领域开始清算极“左”路线 C. 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
|
1915年,中华民国司法部制定了民法草案,有关婚姻部分明确规定:“男子未满十六岁,女子未满十五岁、不得成婚”“有配偶的,不得重婚”“夫妇不相和谐而两愿离婚的,得离婚”等。这反映出当时中华民国政府 A. 杜绝陈规陋习 B. 顺应时代潮流 C. 照搬西方文明 D. 提倡男女平等
|
|
“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都是不惊于前驱的勇士,但是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他们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 A. 具有急功近利的倾向 B. 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 C. 批判封建思想不彻底 D. 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
|
|
下表反映了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出口货物占出口总值的比重变化状况(出口总值=100)。这一变化 A. 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B. 体现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C. 表明列强逐步减少对中国原料的需求 D. 表明中国外贸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
|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九卿奏报各处田苗,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并说:“九卿奏折,朕已知。尔等票签具奏。”此举 A. 说明内阁具有决策权 B. 说明内阁专职批答奏折 C. 反映出相权得到恢复 D. 益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
|
明朝末年,传教士利玛窦写道:“中国人中真正受过教育的那些人最一致的见解是,这些……信仰其实可以合并为一,所有这些信仰都是可以而且应该信奉的。”这里的“见解”说明 A. 统治思想兼收并蓄 B. 外儒内法契合实际 C.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D. 学术争论趋于平淡
|
|
西汉桓宽《盐铁论》记载:“吴王专山泽之饶,海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私威积而逆节之心作。”这说明了当时 A. 亟须遏制地方腐敗势力的膨胀 B. 专营专卖政策产生负面影响 C. 盐铁专卖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D. 推行集权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
|
《论语》中载:“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韩非子》中却说:“古之所谓圣君明主者……逼上弑君而求其利也。舜逼尧,禹逼舜。”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论语》的记载更符合上古时代特征 B. 有关尧舜禹的记载是后人有意杜撰 C. 上古时代还未形成“家天下”的局面 D. 《韩非子》的记载更具有史料价值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工业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说明。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 (一)……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基础,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为初步目标。 (四)……赞助政府实施征工制度,鼓励民众参加义务劳动。尤以开发交通道路,修治水利,培植森林,开辟垦地为征工之基本工作。 (五)……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 (八)……由政府执行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而人民衷诚拥护之。 ——蒋中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实施》(1935年) 材料二1937年3月……宋子文宣布大萧条已经结束:“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已经脱离了所有困难,不可否认,过去18月的事实说明,整个国家的境况……都已经有了彻底的改变和改善。”总之,正像陈光甫所回忆的:“我要说,从1936年一直到1937年战争爆发之前,是标志性的两年。” ——【日】城山智子《大萧条时期的中国》 材料三到1936年,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已达42.8亿多美元,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6.8%,原煤产量的55.7%,发电量的55%,棉布产量的64%,外洋航运吨位的83.3%,国内航运吨位的63.1%。1937年,帝国主义直接经营和控制经营的铁路已占到全国铁路总里程的90.7%。 ——严志才《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材料四时人评论说:“统制蚕丝的结果,是在通过茧商,使农民负担重税……是在勒令小行闭歇,使富商大贾垄断居奇。”……另外,南京国民政府提倡国货的各项举措,为国货开拓了市场,但政府直接介入经营,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 ——刘兰兮《南京国民政府的市场管理与经营》 材料五国民党政府进行经济建设的部门很多,但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很少,在全国财政开支中只占极小的比重。如有数可查的1933-1936年的4年中,全国财政支出总计40.18亿元,其中经济行政费和“国营事业资本”,合计3.64亿元,仅占总额的9%。这些资金包括拨给实业部、交通部、铁道部、建设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等部委及其所属各机构和事业实体的行政费用、1934年扩充中央银行资本的7500万元,以及原在军务费内支出的国防建设费等,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经费,极其有限。 ——刘克祥《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 (1)根据材料概括蒋介石所倡导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基本内容及其特征。 (2)根据材料和所学,简要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