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买办”一词,明代专指对宫廷供应用品的商人;清初专指为居住广东商馆的外商服务的中国公行的采买人或管事人。鸦片战争后,废止公行制度,外商乃雇选当地中国商人代理买卖,沿称买办。以下与之相关评价,正确的是

A.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要求与买办一致

B. 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因买办的出现得到了推动

C. 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买办

D. 帮助西方列强进行军事侵略是买办的主要任务

 

近代中国关税、盐税、借款等,均存于外商银行,中国对外各种借款及赔款本息的收付,完全须经由外商银行。这一现象体现了

A. 中国的财政命脉被列强所控制

B. 中国金融市场的混乱无序

C. 中国税收政策日益近代化

D. 大量中国资本参与国际投资

 

有位印度学者就中印两国1870——1952年之间国内生产净值的增长率(%)做过粗略估算,得出如下的比较数字:

年代

中国

印度

1870——1914

1.0

1.5

1914——1933

1.7

1.4

1933——1952

0.9

1.0

1870——1952

1.1

1.4

 

 

导致这一时期半殖民地中国增长速度慢于殖民地印度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 中国长期处于战乱和动荡中

B. 英国扶植印度经济发展

C. 中国政治制度落后

D. 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重要企业,其章程规定:将股份较大之人公举入局作为商董,在主要港口协助商总经营业务。这段材料反映了

A. 洋务民用企业管理权由商董控制

B.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引进西方管理模式

C. 洋务民用企业的所需资金主要来自民间资本

D. 近代企业制度在洋务民用企业中有所显现

 

下表为现行三种版本高中历史教材对同一历史事物(现象)的叙述。

高中教材版本

课文表述

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II)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人民出版社(必修II)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

岳麓书社(必修II)

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据此推断,三种教材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西方的侵略是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

B. 近代以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 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例

D. 鸦片战争与自然经济解体无关

 

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A. 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B. 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C. 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D. 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清代御名厂烧制的“美人醉”失传多年,长期以来,世界上不知有多少专家学者一直在探索这种釉的烧制方法,但始终无法获得技术上的突破,从经营者的角度看其失传原因可能是

A. 传统工艺品市场需求不足

B. 官营手工业不再占据主导地位

C. 制造材料现在已很难获取

D. 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有学者言:“嘉靖朝海禁最紧,时潮州进士登科也很出色。……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决,社会矛盾较为和缓,故万历朝潮州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万历后期重申海禁,故崇祯朝潮州进士登科好转。”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 沿海民众及士绅热衷于通过科举实现价值

B. 海禁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C. 海禁政策影响沿海民众的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

D. 海禁政策的松紧影响了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

 

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之后,秉性端正、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 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B. 明代商人更注重道德修养

C. 传统观念受到社经济变动的冲击

D. 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唐末、宋元时期长江三角洲盛产米粮。但在明朝中期时,农户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这表明江南地区

A. 农作物的多样化和商业化

B. 高产农作物大规模种植

C. 农业耕作技术有了新突破

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6234/68464) 首页 上一页 26229 26230 26231 26232 26233 26234 26235 26236 26237 26238 26239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