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后东部大量工厂内迁,西部地区根据地理条件就地办起很多厂矿,如广西有色金属、甘肃玉门油田,时任资源调查委员会主任翁文灏先生所说“今日正应利用抗战机会,充分开发西南及西北各省”,并自行设计和仿造一些机器设备,成立很多研究室和实验工厂。材料中措施反映了 A. 官僚资本迅速扩张 B. 民族经济深受打击 C. 战略资源有所保障 D. 工业布局合理调整
|
|
下面框内所叙内容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
A. 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 B.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标志着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
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 A. 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B. 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 C. 传统文化艺术已衰落的事实 D. 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的理想
|
|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有两类:直接读者和间接读者。下图为直接、间接读者与通俗小说传播方式。据此可知 A. 明清小说传播途径多样化 B. 明清时期市民阶层数量增加 C. 明清时期印刷手段多样化 D.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
|
唐朝商业有较大发展,出现了:水市、山市、村市、草市、早市、晚市、夜市、鱼市、酒市、药市、蚕市、花市、灯市、槐市、鬼市等。这表明唐代 A. 商业活动时空限制取消 B. 农村商品市场明显增多 C. 专业化的市场已经出现 D. 政府对市场有严格管理
|
|
东晋南朝时,贾弼之祖孙三代专精谱学。弼之撰《十八州士族谱》,共七百多卷。宋刘湛、齐王俭、梁王僧孺也都有谱学专著。谱学盛行反映了 A. 士族用谱学挽救衰亡的命运 B. 辅助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 C. 士族有强大的社会政治影响 D. 宗法关系是划分权力的依据
|
|
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逐渐成熟。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 A. 经济转型、走向统一 B. 相互学习、思潮趋一 C. 思想复杂、流派林立 D. 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完颜阿骨打称帝前,顺应女真族历史发展趋势,于1114年改造原有的社会组织。突破血缘关系,规定以户为计算单位,以300户为一谋克,设百夫长为首领。十谋克为一猛安,设千夫长为首领。这是“壮者皆兵”“兵民合一”的制度。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是一种“寓兵于民”制度。战时出征,自备武装粮饷,是征兵制在人类社会早期的一种反映。这种制度既保持了本民族传统又兼顾了新贵族利益,为整个国家开创了稳定的系统管理体系。 ——摘编自程妮娜《金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等 材料二完颜阿骨打是一名特别无情,才能出众的军事将领。他善于抓住对手因指挥失策、组织涣散等因素造成的机会来取得军事胜利。1117年以后,他又以一个才智出众的战略家面貌出现,那正是辽金的双边关系为包括宋在内的三国关系所取代之时。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1)根据材料,概括猛安谋克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分析猛安谋克制的历史作用。
|
|
注重时序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2003年人教大纲版高中历史教材与最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基本都是按照历史时序进行编排。 从表1到表2,时序阶段划分有许多不同,请指出其中一处明显不同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的发轫阶段,周公把德育与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规范。后经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完善,强调仁、礼,以教化为方式,逐步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育思想体系。《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对儒家的人性论、义利观、修缮论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讲究节操,舍生取义;另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到此,儒家德育思想成为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理论工具。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古希腊德育主要着眼于寻求个人应有的德性,揭示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特征和追求的生活目的。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道德学说,提出解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等道德的基本原则。否定神性,强调人性;否定信仰,推崇理性。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哲学,构建了“培养良好公民”为目标,以“知识、情感、能力”为内容,以“从做中学”、间接引导为方法的德育思想理论,对美国20世纪初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高雅珍《西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德育思想的不同。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西德育思想产生发展的社会背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