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连续三年国民经济的部分状况。据此推断这三年是
A. 1949—1951年 B. 1957—1959年 C. 1966—1968年 D. 1978—1980年
|
|||||||||||||||||||||
下图反映的是我国1953—1985年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其中年均增长率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 A. 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 国民经济调整成效突出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 工业化建设掀起高潮
|
|
1958年,全国农村一哄而上,大办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1960年,中央发布文件规定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生产经营管理权应该主要归生产队。上述变化反映出当时 A.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B. 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 C. “大跃进”运动的扩大 D. 对农村工作的务实调整
|
|
阅读下列《国民经济发展统计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B.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D. 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动工业发展
|
|||||||||||||||||||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政策,统购价格由中央规定,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这一政策的制定 A. 是基于国家工业建设的需要 B. 是基于解决人民温饱的需要 C. 是基于国家经济困难的应对 D. 是基于国家全面建设的需要
|
|
1952年据吉林省调查,一些村、屯,放高利贷情况严重,春借一斗秋还二斗,“贷款利息高达月息30%,一般在10%左右;数量也大,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农村阶级的分化”。一些富裕农民靠放高利贷上升为新富农,许多贫下中农则在重利盘剥下贫困破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党和政府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 实施土地改革运动 B. 提出“八字方针” C. 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打破西方对中国江海运输业的垄断;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轮船招商局成为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近年来多次被国资委考核为A级中央企业。据此判断 A. 轮船招商局见证中国民族企业发展历程 B. 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艰难曲折 C. 中国船舶运输业持续稳定发展 D. 政府主导推动官营企业发展
|
|
某同学在主题为《上海与近代中国经济》的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了以下三则材料: ①100法币只能买0.002416两大米 ②3000家大工厂只有600家开工 ③百货架上80%的商品来自美国。这三则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年的上海 A. 1895年 B. 1913年 C. 1936年 D. 1948年
|
|
1938至1940年间,上海、汉口、南京三地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的民营工厂数分别是104家、90家、10家,包括了冶金、机械、电气、化学等工业。这些内迁企业 A. 改变了工业发展不平衡局面 B. 成为持久抗战的重要依靠 C. 避免了时局造就的破产命运 D. 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
|
1932年,著名实业家宋裴卿成立“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1935年4月,“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C.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 D.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