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以后,英、法、美等国在与中国进行贸易时,将本国度量衡与中国度量衡按比例折算。1928年,南京政府拟定《度量衡法》,规定海关与内地一律采用国际通用标准。这一变化折射出中国 A. 贸易走向规范化和国际化 B. 一直采用国际统一度量衡 C. 迈出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 D. 在世界市场处于附属地位
|
|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中,北平分行金库主任崔中石拿10万美元贿赂党通局官员时说:“为了稳妥,昨晚在南京花旗银行现提的,也就10万,按今天的比价,一元兑换法币(国民政府官方货币)1200万。”当时中美货币兑换比例非常悬殊。下列与这一剧情相对应的历史背景是 A. 帝国主义滥发货币极大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 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为刺激出口实行货币贬值 C. 法币严重通胀促使国民党政权迅速走向崩溃 D. 中美缔结友好通商航海条约造成了美元升值
|
|
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说:“窃自同治元年臣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炮弹,以资攻剿,甚为得力。”材料中的“设局”指的是创办 A. 安庆内军械所 B. 上海轮船招商局 C. 江南制造总局 D. 天津机器制造局
|
|
1904—1908年,政府登记在册的近代中国公司有227家,而到1912年时,达到20749家。但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等规模企业,只有750家企业雇工超过100人。这表明 A.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B. 民族企业的发展有较大局限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总体顺利 D. 清政府严格限制企业的规模
|
|
下图是1892-1910年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新增工厂的数量变化情况,该图说明了 A. 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减弱 B. 洋务运动得到了深入发展 C. 实业救国的理想初步实现 D. 中国近代化阻力有所减弱
|
|
江苏川沙的女工本来纺织土布,鸦片战争后,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很多女工迁至上海,进洋纱厂、洋布局做工。这说明( ) A. 在外商企业刺激下民族工业兴起 B. 妇女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 C. 自然经济受外国经济侵略而消失 D. 近代工业发展促进人口的流动
|
|
南京国民政府在1930年底同意裁除厘金,1933年和1935年实行币制改革,1935年资源委员会实施重工业五年计划,1933—1937年先后设立中央农业实验所、全国稻麦改良所和中央棉产改进所等等。这些措施 A. 得益于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B. 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转型 C. 实现了民族工业的稳定发展 D. 具有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特征
|
|
1844年,清政府曾多次“密谕”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督抚,要他们设法大力鼓励当地商民投资开采银矿,并特别强调“官为经理,不如任民自为开采”,可使“民生国计,两有裨益”。这一做法是为了 A. 应对白银外流带来的危害 B. 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C. 缓解西南地区的社会矛盾 D. 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困难
|
|
1832年6月,一艘英国商船驶抵宁波,对中国地方官提出了通商要求。结合时代特征判断,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A.中国人对英国造船技术感兴趣并效仿 B.地方官因宁波非泊船之所而命其驶离 C.船上商品通过宁波合法转售到内地 D.地方官因《南京条约》而同意其请求
|
|
中国古代一方面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另一方面商业仍然在蓬勃发展。对上述悖论的解释合理的是 A.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的繁荣无关 B. “盐铁官营”等政策成为了商业发展的最大动因 C. 重农是战国以后历朝的一贯政策,抑商并非贯穿始终 D. 古代明清商业发展因其闭锁状态被西欧打破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