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十年磨一剑”上述成语词组能够集中展现 A. 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炼之美 B. 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精神 C. 古代中国的工匠精神 D. 儒家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
|
|
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常以某种手工业品为代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 B. 商周/漆器—唐宋/青铜器—明清/瓷器 C. 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玻璃 D. 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棉布
|
|
古罗马地理博物学家普林尼说:“遥远的东方丝国在森林中收获丝制品,经过浸泡等程序的加工,出口到罗马,使得罗马开始崇尚丝制衣服”,“保守估计,印度、塞雷斯(中国)和阿拉伯半岛每年可以通过贸易从罗马帝国赚取一亿银币的利润,这便是我们罗马帝国的妇女每年用作购买奢侈品的花费。”此材料主要说明 A. 中国与欧洲各国交往密切 B. 丝绸之路将欧亚大陆联系起来 C. 两汉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 D. 罗马对丝绸的旺盛需求
|
|
(题文)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
|
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这种经营方式是 A. 租佃式经营 B. 田庄式经营 C. 自耕农式经营 D. 井田制经营
|
|
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有关该制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B.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C. 所分配之土地不准买卖,只准使用 D. 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
|
据统计,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国家控制的人口是1 699万人,其中纳税人口只有237万人。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商业人口猛增,农税锐减 B. 土地兼并加剧,依附关系松弛 C. 税收制度混乱,官吏腐败 D. 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大量南迁
|
|
《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后在恭王三年(前920年)制作的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并释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该现象 A. 丰富了井田制研究的视角 B. 质疑了《礼记•王制》的真伪 C. 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成因 D. 证实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存在
|
|
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地区的农业 A. 经营更趋市场化 B. 减少犁耕依赖 C. 生产日趋专业化 D. 注重精耕细作
|
|
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 “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由此可见,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 封闭性 B. 落后性 C. 脆弱性 D. 分散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