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曾比喻说:“它好比一个党支部,美国现在是书记,中国是一个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美国担心中国以后会跟他作对,于是趁你要求入党时好好考验一番。我们为了入党,黑发人谈成了白发人。”材料中的“它”是指

A. 北美自由贸易区

B. 亚太经合组织

C. 东南亚国家联盟

D. 世界贸易组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苏维埃纸币快速贬值。瞿秋白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来,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

——瞿秋白1920年12月到1922年12月在苏俄考察的记载

材料二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须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

——列宁

材料三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人簇拥在一处。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多得很呢!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苦尔斯克(即库尔斯克)农民对于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很满意。商业也活跃了起来,商店、面包房、咖啡馆也都开张了。

——瞿秋白1920年12月到1922年12月在苏俄考察的记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严峻形势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判断,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克服困难?实施该措施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经济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性问题?有何启示?

 

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西方科技人员也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表明斯大林

A.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 以市场调节发展经济

C. 摒弃意识形态差异谋发展

D. 抓住机遇推进国家工业化

 

《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说到:“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象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

A. 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实行农业集体化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资本主义经济活跃起来,党内有人认为这是“倒退到资本主义”,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列宁指出:“我们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以上材料表明

A.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权宜之计

B. 列宁这样做是要使俄国倒退到资本主义

C.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资本主义

D. 新经济政策延缓了向社会主义过渡进程

 

前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长期实行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指工业产品与农产品不等价交换,国家以低价收购农产品,而以较高的价格将工业产品卖给农民,从中得到有利的差价),苏联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主要是

A. 增加物资储备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

B. 发展农业生产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C. 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实现国家的农业化

D. 增加资金积累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  )。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 以工业化为主导

B.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 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经济政策的而是由沉重了。 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

A的武装干涉

B时共产主和政危机

C.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D.苏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A. 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 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C. 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 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9663/68464) 首页 上一页 29658 29659 29660 29661 29662 29663 29664 29665 29666 29667 2966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