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二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心的分界地带,出现了70多家边界线电影院,这里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电影。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 银幕上美苏的文化较量

B. 东西柏林间的文化共建

C. 冷战下特殊的文化战争

D. 传媒领域中的文化认同

 

董保存《走进怀仁堂》中记叙了1938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新四军编制后,遂即拨发71000元及五架无线电报机,一下就解决了南方游击队的燃眉之急。这一事例说明

A. 国共两党始终团结抗战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此建立

C. 中日军事实力对比悬殊    D. 国共双方合作抗日一致对外

 

西方学者曾这样描述某一历史事件:“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这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该事件是

A. 中共三大    B. 八七会议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材料中中国化命运指的是

A. 国民革命运动    B. 秋收起义    C. 农村包围城市    D. 红军长征

 

《每周评论》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它是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的结合,是民意与正气的表示,也是中国国民的创举。该事件

A. 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 推翻了清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辛亥革命使向来多有不识为主人,不敢为主人,不能为主人者而今皆为主人矣。这主要表明辛亥革命

A. 使民众地位得到根本提高    B. 激发了人们的参政热情

C. 建立了平等的社会制度    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

 

英国《泰晤士报》曾报道:“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公使夫人的手,好几分钟没有放开她浑身颤抖,抽泣哽咽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的错误,她后悔莫及。这一报道出现于

A. 鸦片战争之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 甲午战争之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马关条的》签订之后,举国激愤。梁启超曾激愤而言:“敌无日不可以来,国无用不可以亡,数年之后,乡井不知谁氏之藩,眷属不知谁氏之奴,血肉不知谁氏之俎,魂魄不知谁氏之鬼。这反映出

A. 晚清政府坚持传统夷夏观念    B.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 西方的民族思想开始引入中国

 

1859年洪仁玕总理太平天国政事,他主张,迅速兴办近代交通运输业,提倡机器生产,鼓励创造发明,实行专利制度保护开矿,开厂,办银行,积极采取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和奖励私人资本。这表明( )

A. 农民阶级对土地的渴望    B. 太平天国领袖们共同的经济主张

C. 农民财富归公的圣库制    D. 先进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虎门销烟)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英国在“教训”了这个“国家”后获得的特权是

A. 准许设厂

B. 协定关税

C. 驻兵使馆

D. 割占香港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4266/68464) 首页 上一页 34261 34262 34263 34264 34265 34266 34267 34268 34269 34270 34271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