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16日,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光明日报》在北平创刊,右上角的报头是由民盟副主席章伯钧的妻子李建生填写的四个黑顿顿的颜体楷书;后由于章伯钧被打成“右派分子”,1958年元旦报头替换成沈钧儒题写的红彤彤似有欧体风格的行楷;1967年元旦报头被替换成毛泽东的墨迹。报头的“旧貌变新颜”体现了 A.新闻媒体的发展与繁荣 B.“双百”方针的贯彻与落实 C.学术自由的政策与成效 D.“左”倾错误对媒体的影响
|
|
1956年5月26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阐述毛泽东提出的一项方针时指出:“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不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有了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春秋战国时代同现在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目的是 A. 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B.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C.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学艺术水平 D. 指出文艺工作要为工农阶级服务
|
|
“它是20世纪流行于中国的八个文艺作品,其产生和发展和中央文革小组的领导和推动有直接关系,并对当时的文艺创作风格有很大影响。”这一文艺形式 A. 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落实 B. 推动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 C. 是当时中国民众的主要精神食粮 D. 被奉为文艺工作者占领舞台的典范
|
|
“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发展,一切优秀的文艺都是在包容、并存中得到繁荣”。该讲话 A. 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B. 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C. 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
|
毛泽东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下面对这两个时期的“百家争鸣”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是当时科学文化发展的指导方针,并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②前者是一种社会现象,与当时社会巨变有密切的关系,后者是我党的指导方针 ③前者有多个阶级、阶层参与,后者只允许在宪法范围内争鸣 ④两者都促进了社会的巨变,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
|
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A. “百家争鸣”的方针 B. “百花齐放”的主张 C. “文化革命”的观点 D.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
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对抗、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还是19世纪国际政治的延续,新时期可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开始。受二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陈乐民《20世纪的欧洲》 材料二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得一个卒子 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对最近的将来来说,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前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时西欧“东山再起”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西欧是如何摆脱“卒子”地位的? (4)对于将要形成的世界格局,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致力于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60年代前半期,中国政府与蒙古、尼泊尔、缅甸、巴基斯坦、阿富汗五国圆满地解决了边界问题。其中,中蒙有四千多公里的边界从未划定,地形复杂,再加上两国间的历史纠葛,蒙古对中国的戒心较重。为此,中方确定了以下谈判原则:基本维持现状,稍作调整;争议地区,按目前管辖情况,照顾双方边民利益和感情,通过友好协商,进行适当调整,求得公平解决。 ——摘编自《中国当代外交史》 材料三二战后,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而日本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1972年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引发了国际上出现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I 材料四过去14年,上合组织走出一条睦邻友好、合作共赢之路,始终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构建和谐地区,以协商一致原则处理国家间关系和上合组织事务,始终奉行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以及对外开放原则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共同促进本地区和世界的稳定、和平与繁荣。 ——李克强在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上的致辞(2015年12月14日) 请回答: (1)分析归纳材料一反映的外交政策及意义。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政府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立场。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谈谈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4)据材料四,上合组织14年的经验对我国今后处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有何借鉴意义?
|
|
中共在革命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实践,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有效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9-1932年农村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材料二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中国苏维埃政权以消灭封建制度及彻底的改善农民生活为目的,颁布土地法,主张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贫农、中农,并以实现土地国有为目的。 ——摘编自余伯沆、何友良主编《中国苏区史》 材料三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根据地逐步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3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华中等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即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指示明确规定,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制度,容纳多方,团结抗日的各阶级、阶层。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革命的发展形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共革命根据地地理分布的历史因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和中心内容,分析苏维埃政权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不足之处。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的创新,简要分析其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 (4)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共在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实践的认识。
|
|
近代美国和德国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不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宪法的缔造者们真正有分歧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在多大程度上把各州权利融入联邦权力,以及他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如果国民按人数或按选区选举,人口较少的州必定完全受到压制。如果是按州而不是人数选举代表,则永不能获致必要的联合,旧邦联的所有弊端将永远保留下去 ——摘编自[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 材料二美国议会民主制的最大特点,……在于地方分权,并且在分权的幌子下又隐藏着集权的本质,即通过相互制衡把权力集中在最高权力机关的大多数人手中。但宪法规定,若两院议员2/3多数认为必要,可提出对联邦宪法的修正案,经适当方式批准后即可生效,赋予宪法必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增加了联邦宪法的生命力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材料三帝国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命议会主席、召开和解散联邦议会。帝国议会按照普遍的、直接的、秘密的选举制选出,然而,它未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帝国议会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因为一切法律和其他决议都必须取得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同意方能生效。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据材料一,“宪法的缔造者们”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结合1787年宪法内容,指出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2)美国议会民主制开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新模式。据材料二,归纳美国议会民主制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述德国代议制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近代美、德代议制的不同特征有何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