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1月,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国:“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4月又发通告,规定截至1922年止,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这一变化 A. 揭开了近代国人思想变革的序幕 B. 表明五四文学革命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C. 是近代中国民族观念兴起的产物 D. 是当时政府维护民主共和的重要举措
|
|
1901-1903年,康有为撰写了《大同书》《中庸注》《论语注》等著作,阐述“循序渐进”、“不能邋(超越)等”的改制说,其主要意图在于 A. 将西学与儒家经典相结合 B. 反对蓬勃兴起的革命运动 C. 极力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 D. 托古改制减少变法的阻力
|
|
1882年,英商魏特模等拟在上海设立纺纱厂,总理衙门明确指出:机器织布系中国创办之举,予限十年内只准许华商入股,不准另行设局……是故不准华商另行设厂,然则何能反而允许洋商设厂欤!这表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 A. 具有垄断性与排他性 B. 推动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 抵制了西方列强侵略 D. 开启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历程
|
|
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这里的银元指的是产自墨西哥的西班牙银元,西班牙银元曾长期作为国际通用货币流通。在之后的历次赔款中银元改为银两,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英镑取代银元的地位 B. 英国只接受第三方货币 C. 清政府银元储备减少 D. 清朝严格限制白银外流
|
|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北宋司马光作《疑孟》,批评孟子的说法“非忠厚之道”。南宋理学家胡宏则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以天地之理为依据的,臣对于君主特定的“感”作出特定的“应”,是完全合理的。这说明南宋理学 A. 与北宋理学存在较大分歧 B. 维护了传统儒学的正当性 C. 有一定的反专制民主色彩 D. 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
|
清代工商业市镇较为普遍,一些市镇发展迅速,甚至凌驾府县,而与省会齐名。当时的汉口镇和佛山镇是天下“四聚”之二,另外“两聚”则是北京与苏州。这反映了当时 A. 政府扶植是明清工商业市镇崛起的重要原因 B. 市镇经济功能的增强冲击着传统的政治规制 C. 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着市镇经济的繁荣 D. 南强北弱的经济格局推动南方市镇迅速崛起
|
|
(题文)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农村经济结构变化 B. 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C. 政府确立重商政策 D. 手工业演变成主流产业
|
|
宋初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赋,后来实际上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明初,朝廷派官员分巡各省督理税粮等,称为巡抚,后实际掌握地方军政大权。这些变化说明了 A.地方势力的扩大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监察体制的完善 D.封建吏治的腐败
|
|
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A. 有利于扩大西周统治范围 B. 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 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 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
|
从19世纪开始,西方绘画的变化发展日新月异,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等直到抽象主义,如果把这一发展过程描述得概括一点,基本上可以说是主观因素不断压倒,以至全部取代客观因素的过程。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 请回答: (1)新古典主义绘画兴起于何时?其风格特点是什么?举出其代表画家和作品。 (2)举例说明现实主义绘画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任举一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