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曾描述:在雅典通过抽签,任何一个公民一生至少有一次在议事会占有一席,进入议事会没有出身和财产的限制,对他们唯一的特殊要求就是能召之即来,来之能用。这表明当时雅典 A. 政治民主存在泛滥的危机 B. 公民的参政权利与生俱来 C. 公民享有平等的参政权利 D. 权力分散不利于民主决策
|
|
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 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 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 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
|
美国伊佩霞教授在《剑桥插图中国史》中认为,“古希腊,家被认为是私人领域,其作用同城邦的公共政治不能等量齐观”,而古代中国的家则不同。作者的意思应该是 A. 古中国家庭的隐秘性不如西方 B. 古希腊家庭里不允许议论政治 C. 古中国与古希腊家庭功能不同 D. 古中国与古希腊家庭结构不同
|
|
明成祖时,宫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参议机构,用来弥补废丞相后中枢决策留下的空缺,这个机构就是“内阁”,其性质是内廷秘书班子。这反映出“内阁” A. 是皇权执行机构 B. 其阁员位卑权重 C. 有助于合理决策 D. 是中枢决议机构
|
|
南宋宫营铜镜上的铭文格式通常是“铸鉴局监督某官营作坊工匠制造”,如“湖州铸鉴局乾道七年铸铜监(押)铸造工匠石八乙”;偶有带私人作坊名号的官营作品,如“湖州铸鉴局乾道八年铸炼铜监伟,石家”。这说明南宋官营手工业( ) A. 受到民间手工业强势冲击 B. 管理较为松散 C. 完全垄断手工业品的生产 D. 控制商业经营
|
|
从武则天起,唐(周)中央政府经常“就食东都洛阳”,但中央禁军仍旧常年部署在长安及其周围.杭州、扬州、开封、汴河成为唐中后期关中地区政治中心存废的关键,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洛阳取代长安的政治中心地位 B. 中央政府制约地方门阀势力的需要 C. 唐代城市政治、经济职能出现分工 D. 运河流域及其支流物资的支持
|
|
周山在《中国学术思潮史》中介绍先秦一位思想家,说他“对社会好坏的衡量标准是国家人民之利;他的仁爱,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根据以上介绍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位思想家应该是 A. 荀子 B. 孟子 C. 韩非子 D. 墨子
|
|
商周时期的“王”是各部落拥戴的“共主”,形成的是家(卿)一国(诸侯)一天下的政治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纷纷推行郡县制,并以君主直接任免官吏的方式来管理行政与地方事务。这反映了( ) A. 等级制度更加森严 B. 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变 C. 部落联盟向国家权威转变 D. 血缘组织向领土国家转变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钿立新的X百人议事会。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30岁以上的公民一生可当迭两次,每次任期一年。 ——节选自岳麓版必修一教科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雅典人创造了哪些民主运作方式? 材料二“雅典民主政治是世界上最狭隘,也是最充实的民主政治”。 (2)材料二漫画《通往公民大会的“通途”》中,禁止了哪些人的通行?结合材料一、二,如何理解“雅典民主政治是世界上最狭隘,也是最充实的民主政治”? 材料三。法律是调解社会关系的强制性规范,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氏族部落转化成国家之后,成文法逐渐取代习惯法,成为各国统治者維系自身统治的有力武器,其中以罗马法最为完备。……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都以罗马为立法基础来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 (3)根据材料三,概括罗马法的影响。
|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奉命御辽。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 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讳”,“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 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