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 A. 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 B. 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资通道 C. 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 D. 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
|
|
1937年10月30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记述道:“今谢晋元死守(上海)闸北一隅,任务与目的已达,故令其为荣誉之撤退,不必再作无谓之牺牲矣!”材料所反映的会战 A. 促使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B. 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C.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 首次表明国民政府自卫抗战的决心
|
|
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 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 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D. 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
|
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各地教案(地方民众与基督教会之间的冲突)层出不穷。义和团运动之后,教案数量迅速呈递减趋势,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这一变化在深层次上反映了 A. 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B. 中外民族矛盾日趋缓和 C. 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D. 西方各国加强对华控制
|
|
“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材料中“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
|
《礼记》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见,古时婚姻 A. 强调夫妻同心的物质追求 B. 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C. 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D. 明确男女的家庭分工
|
|
林则徐在奏折中说:“若一百分之中仅有一分之人吸食鸦片,则一年之漏卮即不止于万万两,此可核数而见者。况目下吸食之人,又何止百分中之—。”其意在说明 A.中英战争主要由鸦片引发 B.鸦片走私导致财富外流 C.国人吸食鸦片者占大多数 D.鸦片战争实质是贸易竞争
|
|
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A. 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 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 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 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
|
清代历史学者赵翼说:“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允办理,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回召对承旨遵办,为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可见,军机处的设立 A. 是统治阶级权力夺斗的结果 B. 是皇权对议政处的妥协 C. 结束了议政王大臣的统治地位 D. 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
|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所设殿阁之职,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而“终天顺之世,(李)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然贤委任最专”。以上变化表明 A. 内阁首辅专权现象严重 B. 内阁已成为法定中央行政机构 C. 内阁取代六部掌管行政 D. 内阁拥有参与国事决策的权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