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
|
刘建国先生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铙的一个核心是 A. 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B. 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C. 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 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专制统治
|
|
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决策机构,削弱了相权 B. 唐代宰相是委员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 宋代设置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D. 明初曾设置左右丞相统管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
|
某一时期,朝廷收到某地发生洪灾的消息,皇帝命令工部尽快抢修溃决的堤防,并责成户部尽快调拨粮食运往灾区。根据皇帝之命写成的诏书,经皇帝确认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部门执行。这一时期可能是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清代
|
|
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从侧面反映出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
|
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 汉朝的刺史 B. 宋朝的通判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
|
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成称元辅,其他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A. 汉代尚书台 B. 唐代三省六部制 C. 明代内阁制 D. 清代设军机处
|
|
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A. 汉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所呈现出的特点是 A. 皇权逐渐削弱 B. 相权逐渐加强 C.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缓和 D. 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
|
宋人胡致堂说:“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分为两省,而尚书守成,颁之有司。”这表明唐代三省六部制 A. 奉行流程式分工 B. 实行职能式分工 C. 架空皇帝的决策权 D. 强化君主专制独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