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溥仪《我的前半生》载:一天,在散朝路上,那位袁(袁世凯)罢官时曾去慰抚的世续指着自己脑后的辫子问袁:“大哥,你对这个打算怎么办?”袁肃然答道:“放心,我还是很爱惜它,总要设法保全它!”这主要说明( ) A.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即将不保 B. 袁世凯是彻头彻尾的顽固派 C. 革命的冲击使旧官员无所适从 D. 守旧势力极力维护传统文化
|
|
恩格斯曾指出:“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据此,恩格斯认为( ) A. 战争是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的唯一机会 B. 战败后的清政府将对欧洲国家全方位开放 C. 中国的自闭和崩溃状态必然导致战争失利 D. 战争必然使中国变革统治体系和对外开放
|
|
《资政新篇》问世后,曾国藩慕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士日记》中说:“《资政新篇》一本,贼族洪仁玕所作以上洪逆者,文理较明白。其中所言,颇有见识”;“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赵烈文如此评价主要是因《资政新篇》 A. 有利于实现农民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 B. 体现了与洋务派一致的改革追求 C. 学习西方的精神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 D. 可作清政府全面改革内政的借鉴
|
|
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大国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马克思的评论( ) A对陈腐的天朝帝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B强烈谴责了现代社会的代表英国政府 C指出清朝因被排斥而孤立无依的事实 D深刻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本质原因
|
|
下图信息反映了明成祖时的内阁 A. 是对抗皇权的文官集团的代表 B. 实为皇帝顾问的特定秘书机构 C. 成为中央政府运转的中枢机关 D. 实为皇帝的幕僚的最高决策机构
|
|
宋神宗欲改革职官制度,曾讨论枢密院机构是否继续存在,有人建议将其权力合并于兵部。但神宗说:“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互相维制,何可废也?”因而改制时唯独把枢密院保留了下来,枢密使照例用文人充任,副职有时用武人。这主要体现了宋朝政制的特点是( ) A. 文武分权 B. 守内虚外 C. 重文轻武 D. 分化事权
|
|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选举考》载:“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故当官少称职之吏,其弊三也。”此记载指出了() A. 汉代察举令地方官推荐孝廉,束缚了士人的品德砥砺 B. 魏晋九品中正制使豪族垄断仕途,形成了门阀政治 C. 唐代进士科考重视诗赋文章,考试科目欠缺实用性 D. 明清科考以八股文为主,禁锢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
|
|
《唐会要》卷78载:“有大狱即命中丞、刑部侍郎、大理卿鞫之,谓之大三司使。又以刑部员外郎、御史、大理寺官为之,以诀疑狱,谓之三司使。”由此可知,唐代大三司使和三司使的主要职责是 A. 司法审判 B. 中央监察 C. 宗庙祭祀 D. 选拔官员官吏
|
|
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 A. 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 B. 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 C. 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 D. 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
|
|
王夫之《读通鉴论》载:“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据此判断,王夫之认为 A. 秦国之前的君王已制定了郡县法律 B. 秦朝以郡县之道治民应算是天下为公 C. 三代所封的全部诸侯国被秦国灭亡 D. 郡县制下通过选举可以实现人尽其才
|
|